陷入混乱的楚军终于崩溃。
此战,虽然华雄最后被拼死一搏的楚军无名神话二阶将领通了一矛,但血厚的华雄呵呵一笑,直接肉体夹长矛,在韩家五虎的配合下,将楚军将领踩成肉泥。
进阶到神话一阶已经实现了界限突破的华雄,已经不是当初的华雄了,现在的他,堪称陆上小周泰,区区长矛贯穿伤,不值一提。
而就在不久前大虞的太阳神鸟碾碎楚国的巨熊以及楚王战死之时,他感到自己和麾下的飞熊军似乎吸收了什么了不得的东西,整体似乎又得到了什么升华一般。
这一刻华雄心中突然生出了一股明悟或许老子要是跟高顺那家伙一样整天生孩子的话,军阵早就成了
他已经隐隐摸到了属于他的飞熊军军阵的门槛,却因为和属下的默契度不够而无法突破。
抛开华雄的这点受伤小插曲,这次大战,最终以虞、魏、齐惨胜而告终。
在虞军与楚王及勇敢的楚军进行决战的时候,魏军和齐军的残余部队已经完成了集结,但是却被战场中央的惨像彻底吓住了,没有一个敢参与到这场战斗中来。
剩下的楚军则因为不知道谁喊了一嗓子“寿春还在我们的手中,快往寿春去啊”而陷入了崩溃,有的往寿春一路狂奔,有的则干脆四散而逃。
尤其是剩余的战争代行者,已经意识到情况不妙更是仓皇而逃。
他们很清楚,大虞的胜利,最凄惨的绝对会是他们。
贾诩知道齐魏联军已经吓破了胆,并命令许褚先入钜阳。
亲眼目睹了那场旷世血战的钜阳守将,没有遵循王命玉石俱焚,而是开城向许褚投降。
许褚入城之后,才发现,城中的守军竟然不足一万老弱病残。
至此,楚国自鄢郢之战战败后积攒起来的宝物家当,基本全部落入虞军手中,楚王的后宫、楚国大臣的家眷,也基本上全部落在虞军手中,除了王后李嫣以及楚王的几个王子。
击杀楚王、占据钜阳,意味着这场贾诩精心设计平衡之战取得了比预想还要可喜的成果。
在贾诩的计划中,此战之后,楚国淮南之地将尽为大虞所有,淮北大部虽然给了齐魏韩,但是因为齐魏会在与楚国的血拼中损失惨重,就算得到了这些土地,一时半会儿也恢复不过元气。
齐国会因为惨重的损失和后胜的作用,再次进入咸鱼状态,而魏国虽然回了一波血,但因为精锐的损失,反而会让他成为真正的软柿子。
再考虑到秦国对信陵君和魏武卒的忌惮,只要信陵君死了,秦国必然会再次伐魏,而不是伐虞。
因为不管郢都之战的最终结果如何,虞国的水军之利,都足以保证秦军短时间内无力过江,但是秦国新王即位,丞相吕不韦刚刚主政,不可能没有一点点像样的战绩,所以东进取得重大战果是唯一的选择。
东进就要面对赵魏韩三晋,赵国武德充沛又有成名已久的廉颇,不可轻辱;韩国在各国伐楚之战中没有损失只有收获,国力大增,强行攻打也很费力;唯有魏国,才是最大的软柿子,没有名将,没有精锐,君主昏庸。
秦国伐魏国,对国内也有了交代,而虞国也可以缓一口气,专心消化淮南之地,并继续支援怂恿三晋跟秦国对着干,重点支援韩国,让韩国成为秦国东出路上的绊脚石。
等到时机成熟,大虞再决定究竟是先取巴蜀还是先和齐国、韩国灭掉魏国。
至于赵国,大虞是真的鞭长莫及;燕国以及朝鲜等地,那就看法孝直的了,贾诩懒得掺和,因为哪些地方,对大局影响不大。
总之,这场战斗看似是在灭楚国,其实更是在算计秦国和魏国,而秦国和魏国却不自知,甚至只能够按照贾诩设计的路线走。
如今的第一步,顺利无比,甚至还超纲攻占了楚都钜阳。
不过,魏国倒是很快反应过来了,没有在前线的魏庸拉拢齐国,提出跟虞国交涉,想要空口白牙得到钜阳。
但这个时候,大虞的援军也来了,乐进、于禁、庞德、项燕等军团纷纷到达,水军也在楚军残部过河之后,重新疏通了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