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匈奴等胡人中当然也有战争代行者,而且数量还不少。
加入游牧民族的战争代行者有一个隐藏的福利,那就是主城可以选择为金帐主城,就是一堆儿帐篷,虽然牺牲了防御力,但是却可以举族移动,逐水草而居,不像降临在战国七雄国家内的战争代行者那般,放出主城就可能被偷家,不放出主城就无法招募军队,也难以吸引更多的自然人。算是各有利弊。
匈奴战争代行者中,也有那么一两个知道李牧的人,并且不断劝说大大小小的头领小心李牧的示敌以弱,在他们和其他战争代行者们的劝说下,匈奴加强了对赵长城一线的防御,并准备给李牧来一波狠的,结果谁能想到李牧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呢。
李牧带着小二十万车骑玩起了霍去病的战法,这让匈奴还打个毛线啊,大名鼎鼎的“撑犁孤涂单于”还没露头就死了,匈奴王族“挛鞮氏”近乎被灭族,匈奴王庭主力一战而没。
无数匈奴一方的战争代行者被打的哭爹喊娘。
当然,也有少数匈奴一方的战争代行者看到了机会。
这些人中就包括一个董璜的老熟人刘和
刘和就是在三国世界一直在北方草原打野,最后突然南下,坑死了曹操的战争代行者。
被董璜击败后,刘和提前逃到了大草原上继续发育。
那个世界结束后,刘和的评分达到了第二名,仅次于董璜
“天助我也”
逃过一劫的刘和意识到,接收匈奴遗产的机会来了。
秦国既然已经决定咬紧牙关在三晋尤其是魏国打开局面,自然就不能再大规模支援巴蜀了。
毕竟,秦国的粮草也不是很充裕,因为之前黄忠、夏侯渊所部骑兵的破坏,秦国关东之地少收了一季粮食,之前秦国还因为在郢都跟大虞死磕,消耗了大量粮草,巴蜀一带也是一直输血,导致秦国的粮草也不是很充足了。
就算是秦国还能够咬牙征发部队,但也无粮可用。
因而,在魏国大战如火如荼的时候,得不到支援的巴蜀秦军普遍采取了守势。
嗅觉敏锐的王翦在吃了项燕的一次小亏之后,立马收缩兵力,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筑城与修路上。
他压榨被抓捕的巴人奴隶,对大行道进行修缮,并前前后后动用了三万精锐和两万辅兵中的敢战之士,重点在大行道上所有可能有军队翻山而来关键节点、山峰、隘口、山谷等处,设置营寨与烽火台,进行警戒与防御。
在这些防御点少则十来人,多则上百人乃至上千人,每处都囤积了可供守军食用半年以上的粮食,做好了充足的防御准备。
特别是那些数百人千余人固守的营寨,虽然没有剑阁那么“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也不是轻易可以攻陷的。
尤其在山地难以使用攻城器械、兵力也无法有效施展的情况下,想要攻占这种地势险要的纯军事堡垒,和自寻死路没有什么区别。
想要攻占这些地方,最好的办法就是围困,而不是强攻。
说到底,王翦用的办法其实跟大虞在巫郡到巴城一线围困蒙武的战法差不多,就是不断的立营寨,就是不断的分割战场。
如此一来,哪怕是王平所部想要跨越山地偷袭秦军位于大行道的粮道,乃至截断大行道,都变得极为艰难,甚至还有可能被秦军反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