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英国的万国工业博览会,英国人更想要世界的万国工业博览会。
万国工业博览会在哪里举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万国工业博览会的主导权。
按照阿尔伯特亲王的想法只要设立一个委员会,就能以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的契机撬开无数个国家的大门。
如果英国能一直保持强势,那么由万国工业博览会带来的长期开放性收益是没有上限的。
阿尔伯特亲王没说的是即便英国衰落了,万国工业博览会这个组织依然可以盈利,所以英国王室才如此上心。
阿尔伯特亲王为委员会拉来了海量的投资,甚至还有来自哈布斯堡家族的投资。决定投资的人自然是弗兰茨,赚钱嘛不寒碜。
这也算是他为子孙后代留的一条路,毕竟弗兰茨的路可并不好走。
正如弗兰茨之前所说,欧洲王室之间相互勾结、利益置换才是常态。
不过英国政府的野心远不止此,1851年万国工业博览会,所有的官方文件、展品目录、参观指南均使用了英语。
要知道此前欧洲几乎所有的高端峰会、政治谈判使用的都是法语,哪怕是几次维也纳和会、圣彼得堡和会在公开场合和多国谈判之中使用的也是法语。
不光是因为法语相对严谨,更是过去几百年法国在政治、军事、文化方面的强大影响力,历史是有延续性的,哪怕拿破仑战败,法语也是《维也纳条约》的唯一文本语言。
顺带提一句,现在英语是联合国第一发言语言,而法语是第一书写语言。哪怕英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再大,英语也无法完全取代法语。
英语本身结构不严谨容易产生歧义就是最大的问题,换句话说任何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都不适合作为国际条文的书写语言。
所以能用法语打机锋的梅特涅绝对是一位语言大师。
法国人对全场使用英语必然是十分抗拒的,很多法国文豪甚至还为此写文章来抨击英国人。
拿破仑三世本人倒是没觉得有什么,但法国外交部还是连夜印了上万份法语指南和传单,他们可无法忍受英国人骑在自己脖子上。
为此亚历山大·科洛纳·瓦莱夫斯基和拿破仑三世之间甚至还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前者认为法兰西的利益高于一切,但后者认为向英国让步正是为了法兰西的利益。
这次争吵的最终胜利者自然是拿破仑三世,不过亚历山大·科洛纳·瓦莱夫斯基也得到了可以施行必要手段维护法兰西利益的承诺。
所以法国外交部只是补救,并没有直接抗议。不过法国政府不作为,可不代表法国人也会装作无事发生。
作为近代民族主义的发源地之一,法国素有革命老区之称。
很快舆论便在巴黎发酵,各种文豪,社会名流纷纷出来造势。就连大文豪们也玩起了双标,他们纷纷在《泰晤士报》、《太阳报》上发表文章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灵魂的体现。在世博会这样的舞台上,将英语作为唯一的官方语言是对其他国家文化的漠视和轻蔑!
这是对欧洲文明的屠杀!”
“闪瞎人眼球的玻璃,冰冷的钢铁,利益的枷锁,
26个英语字母,筑起无声的高墙。
法兰西的荣光,在沉默中窒息,
哦,伦敦万国的盛会,不过是约翰牛的独唱!”
维克多·雨果的讽刺则更加犀利:
“半个世纪以前法兰西的大炮试图在欧洲推行大陆体系,如今英吉利想用他们的印刷机推行海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