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远东帝国来说,近些年来远东帝国的纺织业发展可谓突飞猛进,而这就导致很多依赖远东市场的它国纺织企业发展受阻,就比如英,法,日本和美国等国家。
虽然,远东帝国的重工业发展不尽人意,但是发展轻工业还是比较顺利的,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轻工业相对于重工业门槛低。
而远东帝国仅仅是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之一,整个20世纪初,大部分国家的轻工业发展都比较快,就是一些殖民地的工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就比如印度,越南,埃及,澳大利亚等等,这也加剧了世界轻工业的竞争。
当然,欧洲本土纺织业的恢复,也对战后东非纺织业发展形成了一定冲击,法国,英国和德国等,他们工业产能的恢复,就让原本东非的市场更加狭小了。
而东非本土市场相对于那些温带或者寒带工业国而言,对于纺织品的需求量又相对较少,毕竟很多东非人连冬天都没有见识过,这也是东非纺织业发展相对乏力的原因之一。
罗根斯说道:“总体而言,从1920年到1925年,帝国的工业遭受前期的曲折,但是在后期基本恢复,甚至得到了新的突破,帝国的各项工业指标,基本恢复到一战时期水平。”
“总量上的变化虽然不明显,但是质量上却有了质的提升,尤其是在传统工业部门,帝国甚至形成了部分领域,对英法德等老牌国家的反超。”
“而在新兴工业发展领域,更是表现出一骑绝尘的优势,进一步巩固了帝国自身的优势。”
生产恢复到一战时期,水平对于东非而言绝对是一个绝好的消息,这也就意味着东非彻底消化了一战中获取的各项成果。
一战对于东非和美国这种国家而言,就是一剂大补药,吃下去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突然雄起,但是如果不能消化药力,那事后可能不仅造成浪费,还有可能损伤到根本。
罗根斯说道:“在具体工业数据上,截止到1925年,帝国的钢铁产量突破四千二百万吨,处于世界第一位,新增铁路运营里程三千一百零八多公里,石油产量突破六亿桶,全国总发电量突破一千两百亿千瓦时……”
“随着本轮产业升级和调整,帝国钢铁产量虽然提升并不显着,但是钢铁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大幅度提高,综合成本大大压缩的同时,生产效率有效进步。”
“同时完成了对大部分国有钢铁企业的改革,从而避免因为管理所造成的浪费和效率低下等问题。”
“铁路层面,从1920年到现在,我国新建铁路将近五千多公里,实际运营里程新增三千多公里,因为这其中涉及到部分线路的调整和重建问题。”
东非铁路在本世纪初的前二十年,爆发式增长,平均每年新建铁路高达一万公里。
但是这种暴饮暴食性的建设,也造成了诸多问题,就比如铁路线路选择不合理,或者部分铁路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者质量问题。
尤其是一些地质条件相对复杂的地区,可能因为施工设计不达标,导致后期铁路维护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