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东非,东非绝大部分领土都位于热带区域,虽然全国大部分地区可以种植大豆,但是,因为大豆是温带作物,产量天然会比中高纬度低。
土壤方面,东非许多地区土壤肥力偏低,这方面施瓦本的土地肥力,更是在平均线以下,而且当地土壤呈酸性,需要对土地进行改良。
就比如东非在种植大豆前,会在农田里加入大量石灰来中和土壤,同时还需要加入其他肥料,来提升土壤肥力。
最后是病虫害问题,也是一个困扰东非大豆种植的重要因素,所以农药使用量也比美国,远东帝国要高。
不过,这些自然因素的限制,并不能限制东非在大豆种植业领域的高速发展。
在恩斯特的设想里,东非完全有能力,学习前世巴西,阿根廷的大豆种植模式,成为世界大豆主要生产国。
巴西和阿根廷,分别是前世大豆产量第一和第三大国,尤其是巴西,其大豆总产量甚至超过了美国,而巴西的气候,纬度,土壤等条件和东非最为相似。
阿根廷也不差,其大豆产量前世超过五千万吨,而远东帝国也仅仅两三千万吨水平,前世阿根廷大豆种植区的气候和东非南部比较相似。
巴西,阿根廷大豆种植区的纬度,温度,光照,土壤等条件,东非都比较接近,加上东非广阔的国土面积,这也就意味着东非也有成为世界第一大豆种植国的潜力。
当然,东非种植大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和当前,东非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发展有关。
豆科植物对土壤改良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东非希望通过大豆种植,改善施瓦本省等地的土壤。大豆与根瘤菌共生,具有固氮能力,因此可以减少化肥使用,生态效益显著。
加上大豆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效益比较突出的农作物,可以提供油脂,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十分适合作为饲料等,因此,大豆种植在东非能够同时兼顾经济和环境两方面。
柴德就说道:“随着大豆的种植,施瓦本的农业上限也能被提高,再过几十年,施瓦本省或许也能成为帝国新兴的农业开发区,而不像现在,完全依赖铜矿等资源的开采。”
施瓦本省的位置,实际上就是前世刚果金的南部区域,在加丹加高原和刚果雨林之间,属于东非中部地区。
近些年来施瓦本省工业收入有所下降,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铜矿开采规模减少。
随着东非和世界各国贸易的开展,智利,秘鲁,苏联,南洋等地区的铜矿资源,进入东非国内,施瓦本省铜矿带的铜矿开采业也受到挑战。
同位于铜矿带的基特韦,早在许多年前就已经开始调整产业,而施瓦本省近些年来也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丰富产业,摆脱对矿业开发的严重依赖。
而除了铜矿等矿产资源之外,施瓦本省的重点就放在了三个方面,首先就是加工制造业,比如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纺织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