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斯特说道:“苏联的制度本来就有可取之处,至少现阶段,苏联应该是全世界效率最高的国家,他们能够充分调动所有资源,投入到工业建设上去。”
“这种万众一心朝着一个目标奋斗的盛况下,苏联的工业如果没有取得如此大的成绩才是怪事。”
“而且苏联现在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本身就容易做出成绩,难的是后续苏联能够一直把这种状态维持下去。”
“就像我们一样,当初东非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发展也是突飞猛进,但是当帝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计划性的作用就大打折扣,后续每提升一步,难度都进一步加大,未来苏联也会遇到这种情况。”
对于这一点,弗里德里希也深有同感,在工业化早期,东非只要堆工业产量,经济上就很容易出成绩,但等东非进入二十年代之后,就必须做出各种经济上的调整,来适应新的发展阶段。
毕竟市场是有限的,在未完成工业化以前,东非本国市场需求,就可以满足国内快速工业化的需要,等到东非初步完成工业化后,国内市场就已经饱和,想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走出去”。
用更粗暴的话说是“去抢夺世界市场”,而其他国家的市场,东非企业和商品想要进入,就不单纯是经济问题了,更重要的是政治问题。
就像前世,远东帝国的军工业产品,价格更低,质量更优,但许多国家依旧会选择美国的武器装备,这就是政治问题,而不是市场问题。
因此,想要打开其他国家的市场,有时就必须采取政治,甚至是军事上的手段。
东非也是这么做的,近些年来,东非不断加强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亦或者采取暴力手段,强行占领海外市场,玻利维亚就是例子。
世界市场的逻辑就是这样,弱肉强食,哪怕前世远东帝国这种选择“和平互惠”贸易路线的国家,还有许多国家宣称远东帝国对他们进行“剥削”,“掠夺”,就更遑论20世纪东非,美国,英法这些装都不装的帝国主义国家了。
弗里德里希对于未来苏联经济发展会不会受挫,并不感兴趣,毕竟那是未来的事,谁也说不准,现在苏联的发展速度,就足够让人感到恐惧和震惊了。
他拿出苏联的《真理报》说道:“过去五年时间,苏联的生铁产量增加了一倍,从三百万吨增长到六百多万吨,钢产量也从四百万吨,增加到六百万吨,总体钢铁产量突破一千二百万吨。”
“也就是说苏联如今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钢铁生产国,即便放在世界经济危机之前,苏联的钢铁产量也能排在世界第四。”
在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前,世界钢铁产量超过一千万吨的国家也就只有东非,美国和德国三家,而世界经济大危机后,东非,美国和德国因为工业体量的原因,就算钢铁产量暴跌,也是其他国家高不可攀的。
而现在苏联已经摸到了德国的屁股,放在以前苏联的钢铁产量也就只能和法国对比。
这也就意味着在钢铁产量上,苏联已经进入了世界第一梯队,也就是千万吨级规模。
“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联合体,一家刚刚投产,就已经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之一,这一座钢铁厂的产量就比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全国钢铁产量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