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魏延并不像吕布一样受过主君大恩,甚至还有父子之名,他反投刘备并没触犯封建军阀的忌讳。否则,以刘备的枭雄心性,怎么会轻易接纳魏延?如果魏延真有反骨,要杀他的人就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备了。”
安然听完之后有些恍悟地点头道:“照你这么一说,还真是这样。”
我再次说道:“诸葛亮四次从汉中出兵征讨曹魏,每次都以魏延作为先锋,可见诸葛亮对魏延的能力还是十分认可的。但是,诸葛亮却又不肯让魏延独自带兵。”
“魏延每次随军北伐,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前汉将领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所以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怯,恨自己之才不能尽用。”
“?依《三国志》补注《魏略》的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在军议上提出建议,因长安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故愿自请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并认为夏侯楙一定会弃城逃走,而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而不用。”
安然反问道:“是不是诸葛亮看出魏延有反骨,才一直不同意他单独带兵啊?”
我沉声道:“如果从《三国演义》上看,确实是这样,但是回头去看《三国志》的话,却并非如此。《三国志》记载,杨仪诬陷魏延谋反之后,魏延并没反抗,而是只退不战。当时的蜀汉已经没有人是魏延的对手,他若真有谋反之心,为什么不割据汉中?”
“魏延镇守汉中多年,对汉中了如指掌,只要魏延占据汉中,至少可以待价而沽,总比在蜀汉丢了脑袋的强。这一点,连杨仪都看得出来,难道诸葛亮看不出来?”
我沉声道:“你说魏延反骨的事情,在某种意义上是不成立的。”
我继续说道:“但是,不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魏延死在了诸葛亮的谋算之下。”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安排马岱斩魏延的事情,自然不必多说。”
“《三国志》里也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魏延与诸葛亮的长使杨仪不合。魏延和杨仪矛盾极深,魏延甚至几次对杨仪拔刀相向。《三国志》中,诸葛亮因为爱惜杨仪之才,多次为他们两人调和,时任司马的费祎也曾经多次调解,两个人才能暂时相安无事。”
我说到这时,话锋一转道:“如果杨仪真是大才,或者说,蜀军长使非杨仪不可,诸葛亮又对杨仪器重有加,这种安排还可以理解。可是杨仪却偏偏是个不知道收敛、不知天高地厚的人,诸葛亮为什么非要留他?”
我怕安然听不懂,又继续解释道:“如果仔细看看杨仪的生平,也就能对他了解个大概了。杨仪被刘备擢为尚书之后,因为与尚书令刘巴不和,调为弘农太守,后来成为了诸葛亮的参军。诸葛亮生前定蒋琬继己任,杨仪仅拜中军师,杨仪因为多出怨言,被削职流放至汉嘉郡。但杨仪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后下狱,自杀身亡。”
我眯着眼睛道:“诸葛亮就是因为太了解杨仪,才故意把他留在了汉中,为的就是让杨仪和魏延反目,好除掉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