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一过,各处衙门也就开始恢复上班了。
新年新气象,这次大朝会上说的东西,一部分就是之前的时候李湛和那些大臣们商议的,另外一个则是李湛个人想要强推的。
李湛亲自推动,各地的书院里,现在除了要交读书认字,儒家经典,还必须设立工匠、农业、数学等科目,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李湛是想要设置专门的系统性的工科门类的。
相比较于继续在科举制的圈子里兜兜转转,李湛更青睐于打破科举制的限制,集中大唐的力量,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而接下来的着力点,就在各地的书院,或者说是教育上。
只是……李湛也有些犹豫,一旦自己真的能做到这点,那能不能给这些学的工科的人官位呢?
中原的观念里,终究是当官的人算一流人才,要是没有官职放在前面吊着,还真不知道能有多少人愿意投身于工科,为大唐的生产力发展添砖加瓦。
不过,李湛也实在不愿意等了,去年的时候,单单是修建南阳的运河就几乎占走了大唐大半的优秀工匠。
若是李湛想要再同时修缮大运河,兴建洛阳城,俘虏确实管够,可那些专门的技术人员,缺口实在太大了!
可接下来的这些时间里,这些工匠又特别紧缺,除了上面说的两个大工程,李湛可还要在全国各地修桥铺路,兴修水利设施的。
这些零零总总的工程,看起来不起眼,但需要的人力物力,肯定会是单单一个修建南阳运河的几倍之多。
到那个时候,难道还需要李湛到处召唤人才吗?
所以说,虽然李湛这步路走的急了点,但也算是现实情况的需要了,更何况不趁着皇位更迭的这段动荡时期推行,难道要等到各方势力都平静下来,再强行推行吗?
如果想要进行改革,最好的时间肯定是立国之初,或者就是国家有动荡的时候,现实会逼着各方势力同意改革。
李湛已经找不到更好的机会了,唯有趁着此时,一举打破中原千年以降的痼疾,才能将中原文明推到更高的地方。
李湛的小目标,真的很小,只是希望通过建立一个这样的教育体系,让大唐的读书人们能够把目光从儒学撇开一会,投注到自然科学上。
可以说,从秦汉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就一直太过于关注人文学科了,对于自然学科近乎是一种漠视的态度,就算是发明了新的工具的这些工匠或者农人们,更多的连姓名都没能留下。
这很明显并不是一个很值得夸耀的事。
若是李湛真的能够在自己当皇帝的这段时间里,改变读书人关注的方向,这就是一件能够深刻影响中原文明走向的大事了。
做到这点,可比让大唐现在拿出来枪炮重要的多,枪炮只是一时的,要是后续的研究跟不上,最后中原还是会落后于世界潮流的。
不够,对于能否做到这点,李湛就算有外挂在身,也并不是很有底气,这道题太难了,也没有人给出过正确答案,李湛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