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白了先生。”
朱樉若有所思,确实,自己太过依赖先生。
这世上哪有什么妩媚无缺的制度,不过都是后人发现漏洞慢慢修复罢了。
超前的制度有时候也并不就是好的,比如说你能在封建制度的国家使用共产主义吗
很明显不行,这个东西牵一发而动全身,得综合考虑国情,才能实行变动,否则就是自绝根基,将庞大的帝国拖入深渊。
林澈所提出的制度皆是符合大明国情的制度,有缺陷吗
当然有。
但是等缺陷影响国家的时候,大明恐怕早就革新了,所以这个缺陷对大明的影响几近于无。
密室内。
朱元璋父子二人也被林澈这种振聋发聩的言论影响,陷入巨大的头脑风暴中,这种情况在道家被称为顿悟。
“你现在明白为什么我说这两个制度都已经不符合大明的国情了。”
闻言,林澈满意的点点头。
林澈不厌其烦的教导,终于是让朱樉弄明白了。
“先生,我还是问一问。”
“虽然已经知道军户制不符合大明国情,但学生仍不明白不符合国情的点在哪”
“还请先生为我解惑。”
朱樉对着林澈深深一拜,迫切的想要知道答案。
林澈也不墨迹。
有疑问是好事,就怕不懂装懂。
“元末的时候,社稷动荡,各地揭竿而起的义军数不胜数,种地的百姓们不断遭受兵灾,庄稼早就绝收了。”
“在那个食不果腹的时代,他们能选择的只有去当兵,才能勉强混口饭吃。”
“军户制在那个年代来看,确实是一种还可以的选择,也给百姓一条活路。”
“甚至在战场上立功,哈还有可能封侯拜将,但现在情况不同了。”
“现在是开国初期,百姓的日子还算安稳,跟元末民不聊生的场面决然不同。”
林澈一语道破朱樉心中的疑惑。
“先生,您的意思是因为乱世到和平时期的转换,所以不符合大明国情”
朱樉闻言深吸一口气,把他的猜测说了出来。
“不错”
林澈点点头,事实就是这样。
“乱世时期百姓们都去当兵,吃的粮都是和平时期种的。”
“如今和平时期还沿用军户制度,导致之前当兵的百姓家都得出俩壮丁。”
“哪怕是没有适龄的男人,连幼童都得当预备役,等其成年后再去卫所服役。”
“如此一来最富生产力的男人去当了兵,庄稼只能靠老幼妇孺侍弄。”
“大明收的粮少了,百姓们也没有余力干其他的事,每天光想着活下去,不被饿死,你能让他们筋疲力尽。”
林澈说到这里就停了下来,留给朱樉一些消化的时间。
而话音刚落不久。
密室中朱元璋突然一巴掌拍向自己的脑袋,让其身旁的朱标惊的直接从椅子上站起来。
“是了,是了,咱早就该想到的”
朱元璋一脸震惊与明悟,他身为大明皇帝早就该想到的。
可竟然还的让林澈提出来,他才发觉
“终究是朕穷兵黩武啊”
朱元璋合上双眼,发出一声哀叹。
自他当上大明的皇帝,为了巩固江山社稷,就一直对外用兵,可对于老百姓和那些军户来说天天打仗,他们感觉吃不消。
所以军户制度这个弊端,他才一直没有发现。
所谓当局之谜旁观者清,一个人能在整个国家的运转的制度当中把自己当作旁观者,可见此人眼界之浩瀚,格局之宏大。
庆幸之余,朱元璋对林澈的眼界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请牢记收藏,网址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