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明军一路推进过程中,数次因为粮草輜重补给不及时而停下脚步。
维持十万人的吃喝拉撒都如此麻烦,倭国居然能动用三、四十万大军,他们能够保障这么多人马的后勤吗
戚继光一指旁边书案,亲兵晓事,急忙过去从高架子上拿下一个盒子,抱到案几上放好。
戚继光拿出钥匙打开盒子,从里面翻出前两日送来的情报,找到其中一张。
这是报告毛利氏本家已经急匆匆从周防逃到长门的情报,现在周防基本上是空了。
“带人下去用饭招待。”
戚继光把手里情报放回盒子里,对身边亲兵吩咐道。
亲兵带著信使离开后,戚继光又想了想,似乎终於还是下定决心般有了决断。
倭国调集重兵,对大明来说有好有坏。
坏处自不必说,他们需要应对更加危险的境地。
几万人对抗几十万人,这仗不好打。
但是好处也有,那就是调集这么多兵马,需要不短的时间,这就给了明军从容布置的机会。
“南北两条防线几无可能,长门必须拿下,以水师护卫,这样才可调集五万大军迎击倭寇。”
戚继光小声嘀咕一句,隨即亲自磨墨,书写一道公文。
这是给南路军邓子龙、陈璘的命令,让邓子龙抽调兵马准备进入长门,彻底肃清那里残敌。
而陈璘的命令则是南海水师即刻控制长门海峡,不给九州岛和本州岛向长门增兵的机会。
他的新计划,自然还得上报经略王锡爵和京城,於是又是书写了两份战报,还单独给魏广德写信,详细说明了倭国的形势,特別是倭国的地形。
至於什么两线分兵,在现实面前,这个就是书生意气。
当然,他不能说魏广德的谋略不对,只是说倭寇正在集结主力四十万於中国,准备从东面对明军展开反击。
双方兵力悬殊过大,戚继光认为没必要继续保留南线,这对分散倭寇兵力並无益处,反而分散了明军本就不多的兵力。
將南面防御交给水师完成,陆师集结主力应对倭寇大军方为上策。
战报和书信在完成后,马上就被戚继光派人送走,战报出了详细匯报当下明军取得战果外,最主要的还是要援兵。
对於孤悬东海的弹丸小国,戚继光其实一开始並不以为然。
就算当年倭寇残暴,不也被他带兵镇压了。
至於之前情报说倭国区区小国有寡民千万,其实也没有放在心上。
只能说,那时候的戚继光根本看不清周围番邦。
在他看来,倭国有几百万人已经缴天之幸,怎么可能繁衍出千万人口。
大明周边,不可能有这样的地方。
千万倭人,想来是锦衣卫杜撰夸大出来的。
中国歷史上,確实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