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知道了。打仗总会有人牺牲的,但您的儿子十分英勇,死在了我的前面。”萧骏清点队伍,做着战后的慰问工作。
萧骏亲手将物资发下,交付其家属后,便匆匆离开,和其他官吏一样去往下一家。
赏罚一定要严明,不然人心会不定。人心不定则环境不安。危险环境本就困难,在不安下,会造成严重的转运困难。
一旦发生,军队不能充分发挥实力,更会反助他人。
“光复军”的成分,以当地汉人和内地客户占主体位置,除当年因为生存融入当地,以萧家及其势力。以及常年生活在边地的家族,及略微胡化或已汉化的人民。
随着影响力等一系列的扩大,“光复军”从有条件接纳一部分愿意过来的番人势力及人民,变为吸纳大部分番胡之人。
尤其现在更为明显,两战下来,不管是逃难避患的边地人民,还是归附的各种本地势力,又或者是俘虏过来的各族人民及战士。
因此衍生出来的问题,往往伴随着矛盾与冲突,若管理者不进行处理,还会为以后埋下更大的祸患。
就像一个应在南方,却长在的江北的果树,随着成长,结了一颗中规中矩的果子,必然会受到生长地域的影响,这果子越长越大,而其内部,已经开始出现黑点。
若不加以用药物治疗,果子不仅长不大,黑点也会扩散的越来越大,果子坏死,失去所有成果,最后病死果树。
萧珏萧域安定和内部矛盾,两代人也迫切的思考办法,解决问题。
萧珏确定了领导位,将汉化的番胡人纳入管理层,用信得过的人手,再加上文化认同,让本地人民众接纳自己的同时,需要负责管理与教化。
加上,初来乍到的萧珏并不比,外族出身的宇文、拓跋扈等人,知道的多。
从语言乃至风俗,禁忌等等,兰陵出生的萧珏,与当地人大不相同。
并没有足十的掌握与管理经验,所以把适当的事,交给适当的人,萧珏对此尽其所能。
也做了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本地野学萧珏派人在野地进行讲学,加强他们的职能和地位。实行一段时间后,开始承担起地方教化,管理乡民的职责。
萧珏有的通过拜访交谈,或是散财拉拢。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往。
将一些汉化或友善,且立有大功的胡人予赐姓,因为举止或是语言并无太大差异,给予汉姓模糊边界。
汉家常设五经博士和地方乡官。负责讲学,或教化与管理当地事务,便加强他们的权利,加强地方的稳定。
北地南乃至朔方北等地,丢失已久,战损严重。在凉州三明的兵势犁地之下,暴乱规模逐渐变小,人民渴望和平与安定。
当年,以关西孔子杨震为代表经学世家,时常游历。在各地素有威望,当地百姓有底子,通教化,相互配合也是重要的一点。
因此萧域接手的局面,比他老爹稍微好一点,多年过去,尊重与教化的力量开始逐渐显现。
在外部形势的压迫下,萧域得于整合力量,拥有了复疆的能力。
萧域借此机会,交好三明,又伐了数遍,方才拿下了北地及周边地区。
治理政策上,一部分继承学习其父的方略经验,同时注意对方的文化及习俗,通过节日,促进关系与融合。
将先前以部落为主体的民众,如蚕吃桑叶般,一步一步的拆散重组。让其从繁杂的大部落,变成一个个户籍亲属,编民入户,纳入州郡管理。
再将职权进一步分配,尽可能的用商业带来资源,用于生产、建设及自身发展。
当地贵族佛道两家为信仰,少数精习儒学,民众以畜牧为业,思想文化上存有大量的空白。
萧域便雇,儒生、道士、西域以及当地之僧,三教之师进行混合讲学,依此安定民生。
数年后,萧骏设向萧域提议立奖学制度,提出花小钱办大事的办法。
听学者给予钱布粮等物,同时,每年春种,秋收之后时,进行三方辩论,给予好学者更多奖励。
180年11月
萧骏再次讲学,后面一圈圈围上来的群众,在他们注视下,第五次向众人讲学,当然不可能是靠自己,他也只是所有讲师中的一个。
萧骏结束时,视线移动,环视一圈,又发现了不少新面孔,心中难免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