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盘扩大了,却三面接敌,都已经与日本人直接解除了,本来看似兵强马壮的先锋军立即感到了兵力紧张。
第4师团很精明,比较奇葩一点,所以并没有让先锋军感到太大压力。这一次进攻法国人,如果是其他师团,或许早就趁虚猛攻,第4师团却依旧在打酱油,在清莱方向和第1旅磨了一个月,保持着低烈度攻击,进入六月份雨季后,双方都是伤亡一千多人收场,其中过半是疾病造成的伤亡。
他们拖住先锋军,不让先锋军干扰日本人进攻印度后勤线的战略任务却完成得很成功。
此次双方各取所需,但赵易却不认为以后还有这样的好事。
日军在英帕尔的行动已经接近尾声,他们已经攻入了英帕尔,英国人无奈后退,退到了驻印军增兵防守的科希马。
雨季来临,已经伤病超过五万的日本人也无力再战。
印度战局停滞,日本人除了继续维持印度局势外,还有了精力关注其他地方,异军突起的先锋军自然会被日本人视为眼中钉。
“我们的地盘从地图上看向南突出,三面皆敌,也意味着三面都可以攻击日本人,让日本人不得不防。日本人若是派出两个师团,我们或许还能应付。但他们若是派来三个师团,三面作战,我们恐怕很难防住这三个方向的防线。下一步军队的重点任务就是至少能守住我们的新根据地。”赵易三人已经形成了共识,对军方高层会议中,也明确提出这个目标,并列出了18个主力团10万作战军队的计划。
军队多了,就不是三人从美国人那里搞点小钱可以养活的,必须得立足于自身。
在严苛的情况下,无论男女十丁抽一,养活十万大军都得需要一百万人口的基数,更何况先锋军这十万军队是作战主力军,训练的是精兵。军队建设计划中还有十万建设兵团,一百万人口的基数都有些捉襟见肘,更何况那四十多万当地土著人增加不了多少作用,反而容易添乱。
“我们需要移民,需要更多的移民,需要更多的华夏移民。”前半句是先锋军很多人的共识,后半句是赵易三人明确的目标。
先锋军需要的东西很多。
由于日本人进驻了英帕尔,驼峰航线的运输量已经明显减少。此时的日军占据英帕尔的机场后,频繁对驼峰航线的运输机发动袭击,若不是美军的空军力量也增大,恐怕驼峰航线就直接被切断了。
赵易虽然知道美国人的空军优势肯定会压过日本人,但却不知道驼峰航线处于劣势的时间会是多少。就算是半年,这半年也是先锋军急需发展壮大的良机,这意味着可能会缺少来自金大腿的美国援助。
先锋军需要寻求其他的援助,比如国内。
国内的不止是人,还有大量的人才和物资。
说实在的,国内的战争潜力根本没有完全爆发出来。只要统合好了资源和人力,华夏在抗战时期所迸发的力量,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模样。如果再加上三人的金手指,赵易自觉已经可以在根据地上自给自足了。
只是这样慢慢发展或许需要的时间长一些,没法快速形成优势,所以赵易又打起了法国人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