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易之其志不小啊”郑介民感叹道。
胡志英中校没有搭腔,只是眼露好奇之色。
她的军衔是中央军给的,才升了中校没多久,想再跳到上校不可能,上边还有一大堆论资排辈的压着呢。想想和她同一时期的徐公达已经挂上了连美国人都认可的少将军衔,她心中免不了一阵阵的遗憾。
此时听到郑介民谈赵易的志向,忍不住想多听一听,或许还有机会。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郑介民轻声吟道,“统一了这些,无疑就有了一个国家的基石。”
胡志英一怔,脑海中不断思索这句话的意思。
先锋军前一段时间修路确实制定了一个道路标准,根据后世的标准分为了五个等级。
只是这个年代,这种经济条件下,没法谈柏油路和水泥路的等级。所以一开始,道路的宽度和车道就显得突出了,而不是材质。
从南塔到琅勃拉邦,再到万象,一直延伸到孔敬的1号公路,就是按照每车道宽3米的标准,采用了二级双向两车道的标准,路基宽度达10米,路面全程采用了碎石铺就的弹石路面,包括两边人行道。
先锋军生产的大量水泥首先应用于桥梁和特殊地段防护,弹石路已经是最好的标准了。
双向两车道也足够早期的卡车出现事故时不拥堵路面了,这个时代也别指望卡车随便超车。比起那些三四级的土路,这已经是性价比很高的高级公路了。
公路上有牛车,马车,还有大象,连卡车也是万国货,先锋军并没公布车轨标准。
车同轨的标准谈不上,但度量衡的标准,先锋军却早就颁布了。
基本上沿用国内了统一后的度量衡,即采用米制,万国公制为基础,调整的度量衡。
只有一点不同,尺的标准,没有按照规定为一米三市尺。
民国三十年代统一的度量衡很成功,但也有点瑕疵。在普及了米以后,尺的应用就逐渐消失了。那个无限循环的033的尺很少被应用,反倒后世为了出口,大量的应用起了英尺。尺的涵义除了出现在成语中,其余时候基本都被公尺和英尺取代了。
“确定尺的标准有两种方案。一个是鲁班尺,作为华夏古代建筑、家具、风水等各方面的尺寸标准,又和营造尺想通,我们可以保留和传承这个尺寸。营造尺标准多,鲁班尺标准也不少,比较靠谱的是4608和429厘米两个标准,现在还很难决定哪一种更合适;再一个是就是选用古制,按人的尺寸来定标准,商制是1695,周制是1991,那些腐儒也说不上什么来。这两个都比较符合一开始按照人体标准。比如我现在,大拇指到中指约20厘米,从大拇指到食指约185,这个数字是不是很熟悉”李衡在制定度量衡标准的时候,最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