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中也明白,先锋军的组织人员能每月组织起十万级别的移民在乱世中的远行,就已经是地狱级的难度了,其他三十万左右自己投奔而来的移民才是正常数值。
赵易却觉得这个数字是不正常的,因为一路上死的人太多了。
滇省的铁路被军管,普通活不下去的老百姓根本用不上,绝大多数移民去先锋军的地盘都是靠双脚走去的。跨越边境蛮荒,到达先锋军地盘,都是数以千里的行程。很多地方政府不设卡收钱就不错了,根本懒得救济,很多老弱直接倒在了路边。先锋军一开始的那些移民多以青壮为主,能扛过南洋地区的水土不服,是因为已经是不断淘汰筛选出来的了。
这几条路上已经倒下数万人,还有更多的人走不动了就留在了当地,走到哪里就留在哪里。或者以后再继续前行,或者就此终生。
国人为什么不愿意离乡远行,就是因为条件恶劣,疾病、战争和各种意外太多,一不小心就客死他乡。
当年的下南洋,背后就有无数的艰辛,无数的死伤被流传。
若不是先锋军出手帮衬一下,还有数百万移民踏出的商路,倒下的绝对不止这数万人。
之前先锋军实力不济,也无能为力。就算帮助他们来到南洋,也容易因为水土不服、疟疾等倒在这异国他乡。跟国内积极联系,稍稍一点便利和物质救援,已经是尽力了。
现在,赵易觉得先锋军有实力顾及更多的移民,也需要调整移民的年龄和性别结构,移民政策可以向老弱和女性倾斜了。
一年多的丰收,让先锋军地盘上的粮食足够养活更多不用生产的老幼移民,而青霉素和氯喹的量产也能让更多的老弱活下来。
九月份组织起来的10万移民,就是以女性和老弱工匠为主。从他们在国内出发起,就受到了先锋军相关人员的帮助,一直支撑他们进入先锋军的根据地。
赵易希望可以惠及到更多的人“我们要多联系国内,也要多给那些投奔我们的人员以物质上的帮助,多给他们一口食物、一杯干净的水、一片药,可能就会多一个走到我们地盘上的移民。”
移民不会一直都涌来。
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各种因素影响,二战的结束很快会让移民减少,甚至国内战局的好转也能让更多生出希望,不远再远赴南洋。
赵易只希望抓紧时间,用更多的移民来占住因为战争而暂时空旷的各大南方城镇。
越向南,农业越发达,人口也越多,却是当地土著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