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运输任务,都只能靠美国人。
“我们根据地,交通很不方便。尤其是缺少紧急情况下的交通手段,一直通过美国人进行调运,耽搁时间不说,也容易受制于人。我们需要发展我们自己的运输机体系。”这是很早以前,赵易就一直有踢开美国人自己发展的意识,为此特地围绕r1830发动机计划了一系列方案。
单发的是仿运五,双发的是仿c47。
c47运输机经过了二战的考验,是一款很安全的运输机,性价比也不错,赵易就是看中了它的安全耐用才选中了同样性能稳定的r1830系列发动机。
这款发动机在二战前就被各国仿造,技术要求也不算太高,也容易从美国人那边得手,不像r2800双黄蜂有种种限制。
赵易也不打算追求更好的r2800双黄蜂,毕竟一段时间内够用就行,活塞很快就会涡桨大规模代替,并不需要更强的双黄蜂,甚至是巨黄蜂。
赵易的判断很准确,美国人对先锋军求购r1830的技术并不在意,还服务到家,派出了技术人员解决仿造的部分难题,这一切都看在先锋军掏出了真金白银的基础上。
加上华夏国内人才和技术的积累,仿造r1830的过程很顺利,但仿造运5的过程却遇到了不少困难。
当初李衡还是把运5想得太简单了,没有样机模仿,在只有三张照片和一副图示,几个数据的情况下,在改变了发动机和部分尺寸后,很多东西都需要从头开始。
也多亏了选择的运5是架双翼机,华夏国内的一些航空专业人士对双翼机还算熟悉,有不少的技术和人才积累,减少了许多麻烦。
仿造运5在去年就已经顺利的出了方案,但之后出了样机后不断出现问题,现在这款样机已经是第4版了。这也不是首飞,这次试飞已经是这架样机的第七次试飞了。经过改进和调试,前边两次试飞都很成功,这一次没问题,就可以直接定型生产了。
“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运输机了”李衡急忙给赵易和叶关报喜。
“运5,不,运1成功了”赵易也不由惊喜万分,“这样以后的点对点运输就有着落了。”
当初为了给这架运输机起名,不少人还起了争执。
有人以年代取名,准备叫运44或者运45;有的则是和日本人一样套上一个文雅的名字,比如彩云之类的;赵易三人的运5版本倒是拿不出手了,毕竟现在还是四十年代,要喊运4太难听了。最终,赵易三人选择了运1的方案,毕竟这是先锋军研制的第一款运输机,也是华夏研制也准备大规模生产的第一款较大型运输机,所以有人还给他取名为华运1号。
绰号是赵易三人给的,很有纪念意义的丰收,和运5差不多。
无论是什么名字,赵易更在意这款运输机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