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明和春娇都是杨叶铁粉,两公婆在儿子张天乐九岁生日的时候,送了他一套插图版的《逍遥游》小说,作为生日礼物。
从此,张天乐打开了幻想世界的大门。
自从《逍遥游》传出开拍的消息,这电影就是张天乐小朋友最期待的事情了。
这本以《哈利波特》为蓝本改造而成的小说,于1985年问世,了整整十年才连载完毕。
耗时如此之久,除了杨叶没空,改编难度也很大之外,更是杨叶故意为之。
杨叶和罗琳一样,是把它当成儿童文学来撰写的。
每一部小说的生词量都是逐步增加的,每一部的故事也发生在一个学年之内。
这样确保小读者能够随着年龄增长,一部接一部,顺畅地看下去。
在原时空,由于罗琳没有什么名气,《哈利波特》写出来后,曾遭遇十二家出版社拒稿。
1997年6月,小说首次出版,印数只有区区五百本。
其中三百本流向了图书版,在市面上售卖的只有二百本。
二十年后,哈利的首版图书,每本价值高达三万英镑。
很多人以为《哈利波特》的热度是靠电影带来的,或者是华纳看中了哈利波特,钱把这小说捧火的。
其实恰恰相反,《哈利波特》是小说带电影,而非电影带小说。
它一出版就大火,被人争相传阅,于是很快再版。
1998年在美国出版后,立刻霸榜,而且是统治级的,销量碾压其他小说。
《哈利波特》是因为销量太爆炸了,才被华纳看中的。
否则的话,华纳根本不会发现它。
就算发现了,一本无人问津的小说,华纳又没疯,怎么会冒险投资上亿美元去拍摄成电影
《哈利波特》2000年被引进到中国,一次性推出了前三部,迅速引起哄动,风靡校园。
当时中国图书市场畅销前三名的小说,都是《哈利波特》。
而电影直到2002年才在中国上映,也就是说在中国的爆火也并非电影带动。
《哈利波特》在中国的正版销量是2000万册。
在幻想小说类目,仅次于《盗墓笔记》的2600万册和《龙族》的2100万册,持平《鬼吹灯》。
当然,电影的成功又进一步助推了小说的销量。
《逍遥游》的出版情况和《哈利波特》不太一样,它没有电影配套上映,只有小说单打独斗。
1985年,它在《青鸟画报》上连载之后,立刻受到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随后就开始出单行本,逐步风靡华人世界。
在内地市场没有被开发出来,卖的全他妈是盗版的情况下,各种中文版的正版销量加起来仍超千万册。
在非华人市场,则是靠着杨叶的名气来背书,翻译成了多种语言,正版销量三百多万册。
截至1997年,《逍遥游》的正版销量达到了1500万册。
这销量虽然和《哈利波特》比起来不值一提,但它是一套中文小说,这已经是非常恐怖的数字了。
而且国内市场的盗版非常猖獗,算上的话起码要翻几倍。
在小说连载完毕之后,杨叶开始启动版权开发。
作为世界知名的电影导演,首先当然是将它拍成电影。
杨叶为此做了很多准备,甚至让徐刻连拍了《中华英雄》、《风云》、《蜀山传》三部特效电影,只为给紫气公司练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