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鄱阳湖大战(1 / 3)

(以下内容非正文)

鄱阳湖大战,历时三十六天,最终以朱元璋大获全胜,陈友谅兵败身死而结束。

本来陈友谅是南方义军中势力最大的一支,经此一战,灰飞烟灭。而朱元璋实力本来是跟张士诚伯仲之间,此战之后,基本就呈碾压之势。朱元璋取陈友谅而代之,成为了南方义军的扛把子。

所以说这场仗,基本上奠定了朱元璋最后称霸天下,逐鹿中原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一战,朱元璋会很难。

来看看他有多难。刘福通被灭后,他北边是王保保的元朝精锐,西边是陈友谅,东边是张士诚,南边是表面臣服,实际不怎么鸟他的方国珍。

王保保就不用说了,接手了他养父察罕帖木儿的所有班底,刘福通就是这拨人打残的,只要北方一平定,肯定要南下搞事情。

陈友谅跟朱元璋打了很多年了,小仗互有胜负,大仗基本都是朱元璋赢了。他要不死,这仗估计不会停,会一直打到一个被另一个灭了为止。

张士诚跟朱元璋也是打了多年,反正如果别人打朱元璋,他肯定不介意上去补个刀,下个黑手什么的。

方国珍虽然战斗能力比较渣,但方国珍在福建,福建那地方山多,不利于大兵团推进,易守难攻。而且海运发达,进出口贸易繁荣,所以方国珍很有钱,也是块硬骨头。好在方国珍不打人,谁来了他都投诚,给钱买平安。

稍微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鄱阳湖大战之前的朱元璋其实并不好过,基本都是两线甚至三线作战。之前就差点被陈友谅与张士诚两面夹击,当时形势就很危险。好在一个太急,一个太怂,没形成包夹。

形势分析完,再来品品这仗是怎么打的。

这场战斗的起因是,元军攻破韩宋都城汴梁,刘福通兵败身死,小明王韩林儿被张士诚大军困在安丰(今安徽寿县安丰塘)。

朱元璋当时名义上还是大宋(韩山童称帝时定国号为宋)的臣子,出于江湖道义,明王有难,他不能坐视不理。为救小明王,朱元璋就亲率大军北上安丰。

《明史》记载,当时刘伯温建议不要去救,一是大军北上,应天空虚,怕有人来偷塔。二是把小明王接回来,中书省就要加把龙椅,这个事就特别麻烦。

刘伯温是元朝官员投过来的,从刘伯温的角度来分析,他说的自然没错。但代入朱元璋的视角,当时很多义军包括朱元璋自己都是白莲教徒,他们都是拜明王的,站在宗教的立场,不救明王,有违教义,这个事可大可小,就看白莲教众对明王的奉信程度。

如果白莲教结构松散,信明王只是嘴上说说,救不救问题不大,但要是教众都比较虔诚,真心拜明王,那不救就影响手下将士对朱元璋的忠诚度。反正综合考虑后,朱元璋还是决定出兵。

陈友谅得知朱元璋主力北上,江南一带兵力空虚,于是拖家带口,带上一家老小,数千艘战舰,号称六十万大军,攻打洪都(今江西省南昌市)。

至于为什么要拖家带口,我的理解是陈友谅本身得位不太正,他是先干掉倪文俊,再干掉徐寿辉后上台的。他怕这两人的老部下在后方弄他,于是决定家小都带在身边,这样他认为就绝对安全。

先来分析下陈友谅的战略选择,有人说他不应该打洪都,应该直接打应天(今江苏省南京市)。

笔者认为打应天肯定不是最优解,打应天要经过安庆,池州,铜陵,太平等好几个长江上的重镇。看明史就知道,元末这几个地方经常打仗,所以肯定有比较强的武装力量驻守。

如果一路沿长江横推过去,这几个地方都不好打,这样一路打着过去,在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打左君弼的徐达、常遇春肯定就有时间回南京布防,那江南空虚的这个timing就错过了。

如果绕过这几个地方直接打应天,或者离应天比较近的太平,这个补给线拉得太长。甚至可以说没有补给,长江上随便设几个卡,就把你的粮草给断了。再把上游一堵,把长江当个口袋,他这几十万人马就都装这口袋里了。

而且应天肯定也不是一两天就打得下的,只要朱元璋扛到徐达、常遇春回师,打应天的计划自然就破产了,而且想撤还不好撤了。

最新小说: ben10:我不想当英雄 神灯助我玩转大唐 三国:自闭少年的崛起之路 荒村物语 朱元璋传奇之元末风云 神话探迷 开局大汉陈留王,统子哥快带我飞 我的大怨种蛇夫又撒娇了 逐鹿从战国开始 道法加一,我于人间已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