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说道:“尽量避免与长孙家的往来,若有长孙家的好友,避而不见。这话我只告诉你一人,不要传出去。”
源直心是他在官场上的左膀右臂,最信任倚重的人,对他自然要比对别人要好一点。
这庙堂上的反常,让他觉得李治有可能要对长孙无忌动手了,历史上李治在显庆四年就对长孙无忌举起了屠刀,先将之削去官职和封邑,流徙于黔州,然后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长孙无忌谋反罪状,逼迫他自缢。
现在已经是显庆五年了,长孙无忌依旧过得有滋有味。
以陈青兕对李治的了解,这绝非是李小九善心大发,而是因为自己的出现,改变了局势的走向,铁勒五部提前叛乱,吐蕃也提前进兵吐谷浑,双方还在青海湖大战了一场。
李治一直忙着对外,而要除去长孙无忌,势必要动一动朝廷的根基,他无暇顾及,也就让长孙无忌多存活了一年。
现在朝廷短期内无心外拓,自然会腾出手来将关陇勋贵最后的力量一网打尽。
源直心听到事关长孙家,神色立刻骤变,意识到风波的来临,肃然点头:“我会通知下去的。”
陈青兕并不与源直心多言,返回兵部去了。
陈青兕对长孙无忌并无恶感,尽管在诸多里,这位关陇勋贵的掌舵者常以大反派的形势出现,但其实他本人并没有什么大的劣迹,相反对朝廷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唐律疏议,这本刑法典籍是华夏法制史上的立法典范,影响了千年。
但他知道,长孙无忌确有专权之实。
李治发现庙堂之上有官员相互包庇的情况,便想要处理。
长孙无忌却直言不讳的说道:“讲情面徇私情,自古难免。但要说徇情枉法,他们也实在不敢。至于稍稍考虑人情,恐怕就是陛下也不能避免。”
这话说得其实没毛病,但你当着一个皇帝面前这么说,难免不合时宜。
何况是心眼小的李治
长孙无忌的下场是注定的,谁都无法改变,陈青兕自然不愿为了他强行出头。
以最快的速度处理了兵部的事情,陈青兕一如既往地行至档案室观看行军资料,通过了解前人的行军布阵,来揣摩分析主帅的想法与意图,遇到看不明白的,如李靖打的那些神仙战,他就去问李绩、苏定方。
李绩、苏定方都已经到了一定年岁,在这方面很看得开,只要讨教之人本性品行端正,他们并不吝啬指点迷津。
因故面对陈青兕的请教,两人都非常热情,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李绩、苏定方两人是两种不同风格的将帅。
李绩用兵求稳,先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败敌,也是因此,李世民对李绩用兵的评价是“不大胜亦不大败”就一个稳字。
而苏定方胆大心细,又极其善于把握战机,临阵指挥,正兵奇用。
不同的风格,面对问题的答案自然也不一样。
陈青兕常问了这个,又去问那个,将两人指点的答案对比着分析,乐在其中。
直至黄昏,陈青兕回到家中。
大管家姜辰第一时间就将拜帖送了上来,还说道:“今日士人干谒的诗文已经摆在郎君书房桌案上了。”
陈青兕点了点头,身为公认的大儒,自然也要履行大儒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