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夜幕,方会再度拔营背上,涉大河而临高阙。”
亲兵低沉的汇报声,只引得程不识微微一点头。
遥望向高阙的目光中,更是陡然带上了满满的凝重。
——郅都,是在七日前秘密抵达博望城。
至于参加此战的大军,则是采取了更为高效、更为省时省力的轮转调防。
长安派出的部队,除了羽林、虎贲、北军三部的精锐低调抵达博望城,余者多半去了北地,接替朝那塞一线的防务。
而北地、陇右,则分调近半边军,进驻河套。
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省行军时间,以求在匈奴人得到情报前,提前打响,甚至结束高阙之战。
道理很简单。
如果此战,尽由长安派出的大军作为参战主力,那就要等十数万战卒,从长安一路长途跋涉——先背上抵达萧关,出萧关而踏足北地;
再横穿北地出朝他,踏足河套再行背上,方能抵达博望前线。
在这个过程中,匈奴人在关中暗藏的探子、在北地埋下的眼线——甚至是河套地区,这些个看似归降汉室,实则却也随时做好‘重归单于庭怀抱’之准备的各部族,必然会察觉到汉家异常的军事调动。
时间拖得越久,匈奴人提前得到消息、提前加强高阙防务的概率就越大,汉家获取此战胜利的可能性就越小。
还是那句话。
在封建时代——在人口流动被严格控制的古华夏,十万人数量级的军事调动,是不可能没有任何风吹草动、完全不引起敌对势力的关注的。
所以,与其去费心费力,去追求不可能实现的信息封闭,倒不如看开些,打一个时间差。
——汉室的军事调动,匈奴人肯定会收到消息。
只是有关军事、战略方面的情报,往往都是具备时效性的。
好比此战,汉家暗中筹备、不宣而战,即将‘暴起’而开启高阙之战。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高阙的匈奴守军,还是幕南的右贤王伊稚斜,其受到情报是在战前、战中、战后,其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最糟糕的状况,自然是高阙于战前得到消息,提前有了防备。
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那此战,汉家最好的选择就是鸣金收兵,在战役打响之前,便推翻关于这场高阙之战的一切军事计划。
稍好一点的情况,则是右贤王伊稚斜提前收到消息,却无法及时告知高阙,只能率援军向高阙飞奔而来。
这种情况下,汉家仍旧会有一个窗口期,能争取攻下高阙。
只不过,若是直到右贤王部的援军抵达,汉军将士也依旧攻夺高阙无望,那此战,也同样会失去继续往下的必要。
再好一些的状况,同时也是发生概率最大、汉家最希望达成的状况,便是右贤王庭、高阙,皆于战中得知这一军事情报。
高阙没的说——汉家这边一开打,他们就会有体感了。
而伊稚斜那边,若是在战役爆发后才得到情报,那即便是立刻召集大军,也很难来得及支援高阙。
此战,长安天子已经给出了明确的战略预案!
十日内攻下高阙,方可进行下一步计划,重兵驻守高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