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牧之民参与的战争中,经常出现过度绝对化,且完全不留余地的军令。
比如,某个部族惹恼了单于庭,单于庭打算派三驾马车之一:折兰部前去讨伐不成。
那单于庭大概率会直接说:去把这个部族灭了。
具体怎么灭,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灭,单于庭不管。
该部族灭了之后,折兰部是烧杀抢掠,屠尽该部,还是尽贬其部众为奴隶,单于庭也不管。
该部族的牛羊马匹,该部贵族所收藏的金银财富,单于庭也都不过问。
与之对应的是:在讨伐这一部族的过程中,折兰部所投入、消耗的后勤辎重,以及遭受的伤亡、损失,单于庭也不管。
单于庭不关心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细节,只要一个满意的结果即可。
——让你折兰部去灭这个部族,你灭掉了没有
灭掉了,好,你任务完成。
接下来你爱干嘛干嘛,我不管。
没灭掉
好好好,我看你是皮痒了。
什么部族联合,什么伏击你,我不管这些。
再给你一次机会,去把这个部族灭了。
别逼我亲自动手。
真要是我亲自动手了,那你折兰部,怕也是要被我顺手给收拾了。
——大致就是这个画风。
在残酷的草原,从来就没有‘非战之罪’‘兵力悬殊’之类的说法。
打赢了就是赢了,打输了就是输了。
十万人群殴一只蚂蚁,那也是赢,一个人被漫天外星人血虐,那也是输。
赢了就该通吃,就该拥有失败者所有的一切,包括但不限于财富、妻儿,乃至于肉体、灵魂。
反之也是一样的道理:输了,就该接受失败者所应得的悲惨遭遇,为人奴婢,甚至是成为敌人祭天庆祝胜利的祭品。
别找借口,别找理由。
游牧之民不相信眼泪,撑犁天神不庇佑‘败类’。
什么是草原上的败类
失败,就是你的原罪……
所以此刻,仍留在高阙的匈奴守军,不敢输。
没有任何一个游牧之民,能接受在草原成为‘失败者’的悲惨下场。
所以,他们悍不畏死,争先恐后,无所不用其极的,冲向汉军将士拼死驻守的,上下南关墙的各处阶梯口。
然后一头撞上严阵以待的汉军步兵整列,将刺骨冰寒的石砖染红,并为屹立于凛冬腊月的高阙,增添一份腥臭的温热……
“将军,绞盘不在关墙上!”
不多时,原本由先锋将士驻守的南关墙,次序为程不识所部中军主力接替。
相较于潜行数日,饱受寒冬璀璨的先锋大军,程不识所部中军,是前日才以‘冬训’的名义走出博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