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些,都是需要细琢磨,才能咂么出味道来的。
此次奴籍案,所引发的关于官吏贪污腐败的问题,其实也是一样的。
——在过去,大家只想当然的认为:官员贪污腐败,那就和动物需要喝水一样正常。
但只要稍一细琢磨,那味道当即就不大对了。
诶,不是。
为啥呀?
为啥做了官,就非得贪点、拿点?
难道就为了合群,又或是不贪白不贪之类?
对此,当朝大理,法家当代核心代表人物:赵禹,似乎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太宗孝文皇帝年间,太宗皇帝,曾打算重惩一个惊扰圣驾的路人。”
“彼时的廷尉——张释之张公,对太宗皇帝说:法如是,足矣。”
“太宗皇帝同意了张廷尉的看法,根据《汉律》之规定,以不慎惊扰圣驾之罪,罚了那路人黄金四两。”
“臣认为,张释之那句‘法如是足以’,是我汉家历代廷尉,都应奉为圭璧的至理。”
“具体到这次的事,也同样如此······”
对赵禹这个大理卿,刘荣自然是一百个放心。
至于赵禹具备的法制立场,刘荣也是愈发感到欣赏。
——和秦时,主张‘一切从重从严’的极端严苛律法所不同,如今的法家,也在不断反思秦的经验、教训。
过往这几十年的反思、总结,法家的法制观念,也在赵禹这一代人身上逐渐确立,并被汇总成张释之的那句名言:法如是,足以。
法律是这么规定的,那就按照法律规定去办。
这句话,几乎可以说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史前版本。
法家能有这样的思想认知,刘荣自然是感到欣慰。
而赵禹接下来的一番话,也让刘荣欣慰之余,不免有些期待起法家的未来。
“对于官吏贪污、受贿的问题,臣也有几点愚见。”
赵禹一语,惹得在场众人面色一正,齐齐翘首望向赵禹。
就连刘荣,都象征性的将身子坐直了些。
便见赵禹清了清嗓,又稍一沉吟,方沉声道:“官员贪污、受贿的问题,其实并不只出现在官员身上。”
“自长安朝堂以下,无论是京官公卿,还是地方郡县二千石,乃至于宫中的婢女寺人、达官贵族家中的门房仆人;”
“——但凡是有人来登门,从求见通禀,到出言旁劝,乃至代为美言。”
“给受托者行贿,早已经成为了我汉家约定俗成,人人遵守的规矩。”
“若有人登门求某人办事,却没有按照这些约定俗成的规矩行贿,那就会被说是不懂规矩,乃至不讳世事。”
“尤其太宗皇帝年间,将军张武受贿,太宗皇帝不惩反赏,赐五百金‘以愧其心’后,我汉家受贿、行贿之风便愈演愈烈。”
“到如今,甚至已经到了光天化日之下,也根本不避讳的程度。”
···
“所以在臣看来,要想解决官吏贪污、受贿的问题,并不单是要考虑‘怎么让官吏变得清廉’,而是要考虑:如何改变朝堂内外,地方郡县府衙,乃至整个天下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