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南各部年年侵扰汉边,隔个三五年,更是多部族联合,甚至由右贤王乃至单于庭领衔,成建制的对汉北边境发起入侵。
这么做的目的,除了从附属的汉人地界抢东西,便是通过鲜血来提醒汉人:开门,自由和亲!
嫁女和亲,陪嫁物资的委屈日子,汉家过了足足三十年。
若是算上汉匈平城之战,太祖高皇帝身陷白登之围后的七年,以及孝惠皇帝、前后少帝——也就是吕太后掌权的十五年;
林林总总算下来,这种汉人予取予求的好日子,匈奴人,也过了足足五十年!
那么,那场发生在汉太宗三年的汉匈全面拉锯战,究竟给当时,还只是右贤王之子的伊稚斜,教会了什么道理呢
答案是,自那以后,伊稚斜便明白:拉锯战,消耗战,最终结果并不是草原上常见的赢家通吃,而是两败俱伤。
伊稚斜清楚地记得,那场持续时常不到一年的拉锯战,就让草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成群结队的牛羊,没了。
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牛首、羊骨。
——膘肥体壮的战马,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匹匹嘴角泛沫,皮包骨头,恨不能倒反天罡骑在人身上,才能勉强走路的瘦弱马匹。
虎背熊腰,四肢粗壮的勇士,变成了骨瘦如柴,双目无神的‘饿鬼’;
装满水囊、布袋的奶酒、奶酪,变成了污水和腐肉。
那一战,汉家倾国之力,最终后院失火。
但匈奴人,也同样被消耗的惨不忍睹。
伊稚斜很确信:当年,但凡汉人再多撑一个月——不用多,就只一个月!
只要再拖一个月,匈奴的勇士们,便要以饿死的族人为食了。
这个问题,伊稚斜也曾问过失去的父亲,也就是上一代右贤王。
伊稚斜问父亲:如果当年,汉人真的撑住了,那游牧之民的命运会是什么
父亲的回答,伊稚斜终身难忘。
——逃。
踏着草原,沿着水源,一路向北、向西逃。
草原之大,总能找到游牧之民的容身之所,安身之地。
至于汉人,且不提那场拉锯战,汉人也同样伤筋动骨,几近力竭——就算是正常状态下的汉人,也根本不会深入草原追击。
草原,就像是和游牧之民滴血认亲、血脉绑定的天赐之地。
汉人来到草原,能带走的只有游牧之民的首级,以及牛羊牧畜。
但汉人夺不走草原。
汉人更不会留在草原。
只等汉人退回长城之内,草原,就又将成为游牧之民舔舐伤口,重新强大的发源地。
当时,幼年时期的伊稚斜似懂非懂,若有所思,只全力将父亲的回答一字不落的记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