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刚好收支平衡的你,被手握算盘不停扒拉的地主老财拿捏,真就是捎带手的事。
和之前,把属于自己的几十亩田一点点‘吃’掉一样。
这一回,换做是你这个人,被地主老财一点点吃掉了。
就这么前后二十年的功夫,原本拥田百亩,家庭和美,作为自耕农的你,便成了地主老财的奴仆。
如果不出天大的意外,你的子孙后代——世世代代,都要给地主老财家为奴为婢,甚至还要为此感恩戴德,感谢地主老财帮你活了下来。
但有意思的是:最开始,你耕种的一百亩地,都是自己的;
后来,除了自耕的五十亩地外,佃来的五十亩地,也同样是你卖给地主老财的。
等你成了佃农,从地主老财手里佃来整整一百亩地——好巧不巧,还是最开始,全都属于你的那一百亩地。
现在,你成了地主老财的奴仆,工作仍旧是耕种这一百亩地——仍旧耕作这本属于你的一百亩祖传农田。
但这一百亩地的产出,已经和你完全没关系了……
从你失去这一百亩地的过程来看,似乎一切都非常合理。
——至少合法。
但从结果来看,这显然就是不可接受的。
从开始到结束,一百亩地还是那一百亩地,你也还是你;
唯独变化的,就是这一百亩地的归属权,以及最终产出的分配权。
而这,才是封建时代土地兼并,之所以能成为王朝催命剂的核心原因。
那么,汉太祖刘邦搞出来的调节阀:上林苑,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起到怎样的‘调节’作用呢
还是同样的例子——你是一个自耕农,得太祖高皇帝授予农田百亩。
然后你家遭遇了一个变故,变卖了过半农田,并在随后几年,将其余农田也尽数变卖。
你彻底转变为了佃农。
如果没有上林苑这个调节阀,那你未来的命运,就是在地主老财的剥削下,一点点变成世世代代伺候地主老财的‘世袭奴隶’。
但有了上林苑,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当你遭遇变故,变卖过半田产时,你就会被录入当地县衙的视察名单。
当你变卖所有田亩,彻底转变为佃农时,县太爷很生气。
不是因为你和县太爷沾亲带故,而是作为自耕农的你,原本是县太爷的政绩;
现在你成了佃农,当地人口、户籍、田亩就都会减少,县太爷的政绩被做了一次减法。
只是县太爷气归气,却也不愿意和剥削你的地主老财起冲突。
毕竟政绩是政绩,财富是财富。
小孩儿才做选择题,成熟的官员会选择都要。
于是,县太爷只能接受你这个自耕农,被地主老财剥削成佃农的现实——毕竟人家地主老财也懂事儿,县太爷没少拿人家好处。
但县太爷依旧没有完全放弃你这个人口、户籍,以及你附带的田亩。
为了弥补、挽救,县太爷将你报给了长安内史属衙。
得知你原本是自耕农,如今却变成了佃农,内史属衙提起的高度重视。
——不是对你这个人提起高度重视,而是对包含你在内的,总共有数千上万破产自耕农的名单,提起了十分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