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失去了上林苑这个调节阀之后,汉家的社会阶级矛盾、土地兼并问题,在汉武大帝在位的前后短短几十年间,便加剧到农民起义层出不穷的程度!
根据刘荣在后世了解到的消息,在西汉开国初的太祖高皇帝年间,汉家的农户,基本都是每户三到四口人——以夫妻二人,外加一到两个孩子组成。
这样的一个农户家庭,在太祖高皇帝年间,清一色都拥有百亩农田。
到几十年后的太宗孝文皇帝年间,农户家庭的人员组成,开始增长到六到七人,家庭平均农田拥有量,则降到了不到九十亩。
这也正常。
毕竟嫡长子继承制,并不是说嫡长子通吃,庶子、幼子直接去死。
——在皇家,嫡长子做太子,庶子、幼子也同样能做诸侯王;
而在民间,家产虽然大都由嫡长子继承,但幼子也并非什么都得不到。
几代人传下来,原本的一百亩地,变成主脉手里的八九十亩,以及旁支的几十亩,完全是正常的事。
这个数字——‘户均田产不足九十亩’这个数据,在文、景二帝前后四十余年间,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到历史上的孝景皇帝驾崩、汉武大帝即位时,汉室的农民户均田产,依旧能维持在八十亩出头的水平。
但在短短几十年后的汉武帝晚年,这个数字,便掉到了骇人听闻的:户均三十亩!
汉武大帝在位年间的汉家民众,没人敢畅享拥有百亩良田!
大家都默认三十亩田,是一户正常的农户家庭,所应该拥有的田亩数量!
汉家的自耕农数量大幅缩水,过半都成了半自耕农、半佃农,即自有田亩不足以养家糊口,只能额外佃租一部分田亩,来作为补充……
虽然这其中,有文景之治后,汉家人口大爆发、社会资源分配关系剧烈变化的原因在其中,但这个速度显然不正常。
——短短几十年,不到三代人的功夫,家庭户均田产,从八十亩掉到三十亩!
连一半都没剩下!
要说这,和汉武大帝玩儿坏上林苑,让汉家失去国运调节阀,加剧土地兼并毫无关联,那就是在无脑吹汉武大帝了。
对于历史上的汉武大帝,也就是这个时间线上的弟弟刘彻,刘荣的看法一向秉承功是功、过是过的原则。
汉武大帝的武功,对外战争的胜利和军事成就,刘荣不否认。
也没人能否认汉武大帝,在军事层面为华夏文明做出的卓越贡献。
在军事成就层面,刘荣服历史上的汉武大帝。
但这并不意味着汉武大帝的过错,就能因为卓越的军事成就,而默认应该被忽视。
——辩证的看待问题,就应该分别评判功、过。
有功,就应该得到称赞,得到万民敬仰;
有过,也应该得到批评,甚至是批判。
而历史上,汉武大帝的‘功’,主要集中在军事层面,也就是‘武’的范畴;
至于‘过’,则涵盖了除军事以外的几乎其他所有层面,即‘文’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