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说孔圣仲尼,门下弟子三千,达者七十有二,周游列国。
说是周游列国,不过是把话说的好听了点,给孔圣留些体面而已。
话说难听点,其实就是仲尼带着门徒,遍天下的兜售学问。
为何周游列国
为何不随便找个诸侯国,便就地安顿下来,并致力于改变那个国家
是不想吗
当然不是。
孔夫子之所以‘周游列国’,既不是因为非要搞‘环球旅行’,非要亲自走过每一个诸侯国,也不是因为沿途经过的各国不受孔夫子待见。
而是孔夫子兜售的学问,也就是儒家学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根本没有诸侯愿意买账。
——什么仁义道德
——什么孝悌人伦
——这特么是春秋战国!
——列国之间征伐不休,吃人不吐骨头,比着谁更不要脸、谁更能突破下限!
如此乱世,危急存亡之秋,你给我说要做君子、要修道德
君子能有几乘战车
道德能当多少兵使
简直玩闹……
就这样,孔夫子一路走,一路碰壁,始终不受各国掌权者待见。
懂点礼貌的,或许还能盛情款待一场,再送孔夫子一行上路,继续‘周游列国’;
不懂礼貌的,直接就当不知道有这么个人、有‘孔夫子莅临x国’这会事儿,自顾自歌舞升平,接着奏乐接着舞。
考虑到史家笔削春秋,儒家又是古华夏唯一得以‘独尊’的学派,作为这个学派的始祖,孔夫子的光辉形象具有强烈的必要性,也未必就不能大胆猜测:在孔夫子‘周游列国’的过程中,被某国国君粗暴驱逐的案例,就算不多,也未必就完全没有。
就这么一直走,一路走,碰的头破血流,鼻青脸肿,孔夫子终于来到了鲁地。
最终,孔夫子找到了自己唯一的归属:让儒家学说在鲁地扎根,并在鲁国施展自己的理想和保护。
孔夫子尚且如此,更何况后人
——得不到统治者支持,孔夫子尚且不得不‘周游列国’,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愿意支持自己的鲁国,更何况眼下,这些个整天意淫的徒子徒孙
要知道就连原本的历史上,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同样是最高统治者一意孤行式的全方位支持,才让儒家彻底支棱起来;
若没有汉武大帝独尊儒术,儒家再怎么靠人海战术掌握话语权,那也是半点用都没有的。
毕竟话语权这个东西,就好比鸡肋。
你要说没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