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棚顶层筑
"女墙
"(高约1.5米),留有弩箭射击孔。
双桅帆桅帆为
"硬式席帆
",可逆风行驶。
前甲板立
"桔槔式拍杆
",长5-7丈,顶端嵌铁刺或巨石。
舱内备
"湿沙囊
"、
"醋桶
"(灭火用),船体外侧悬挂
"浸水毛毡
"。
楼船不光运载能力极强,而且还具有相当强的远程打击能力。
二层设固定弩位,配置
"蹶张弩
"(射程300步)。
顶层置
"旋风砲
",可投掷5斤石弹。
长柄铁钩(源自墨子发明),用于接舷战。
部分楼船在舰首加装
"冲角
",包铁,可撞沉敌船。
除了庞大的舰船之外,蔡瑁还命人在水下设置了无数的暗桩。
暗埋削尖巨木,专破船底。
蔡瑁主领水军,主要的作战区域是在江面上,而文聘则是负责城中步卒,防御夷陵城。
此时。
文聘按剑立于敌楼,玄甲肩头的鎏金兽吞凝着夜露,这位荆州宿将的眼底,正倒映着江南连营数十里的敌军烽燧。
此时的夷陵城已经被文聘打造的犹如一座钢铁城堡一般。
夷陵原本不过是一座小城。
是文聘抵达之后,抓紧修建才有如今这种规模。
城墙主体夯土包砖,高五丈二尺基厚三丈,外敷糯米灰浆。
每隔三十丈设“虎落”(突出墩台),可三面交叉射箭。
引长江支流成壕,宽五丈,水下埋“铁蒺藜网”。
主城门包三层铁皮,门闩为整根巫山铁杉木,需二十名力士方能推动。
门道顶部悬“夜叉擂”(千斤裹铁滚木),触发绳藏于敌楼地砖下。
内城门两侧设“万人敌”(陶罐装硝石、硫磺混合物,见《神农本草经》矿物篇)。
城墙上设有弩台,每百步设“蹶张弩”三十具,弩弦以湘犀筋制成。
城角置“旋风砲”六座,砲梢浸桐油防裂,射程达二百步。
北城段守军正将“金汁”灌入垛口陶瓮,热气扭曲了士卒枯瘦的面容。
一个年轻弩手不断舔舐开裂的嘴唇——城内水井已被控制饮用,三日来人日均得半升。
东水门二十艘“火舫”半沉于水道,引火绳浸在醋液里防潮。
水卒们用“混江龙”反复搅动水流,防止敌军潜水破坏闸门。
军侯突然敲响“警雀铃”——栖在檐下的铜雀因察觉地颤而惊飞。
可即便是将能想到的,能做到的都想了一遍做了一遍,但文聘心中依旧还是有隐隐的不安。
段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