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选用质地细密的梨木,小心翼翼地刻下每一个笔画,力求字体美观、规范。】
【然而,雕刻过程并不顺利,由于字体是反字,稍有不慎就会刻错。】
【王进和工匠们反复尝试,不断总结经验,逐渐掌握了反字雕刻的技巧。】
【与此同时,陈宇也在为设计固定活字的框架而绞尽脑汁。】
【他绘制了一张又一张图纸,不断修改框架的结构和尺寸。】
【他尝试了多种固定方式,最终确定了一种采用榫卯结构的框架设计,既能牢固地固定活字,又便于拆卸和组装。】
【李明则带领着翰林院的一众学士,日夜对各类书籍进行研读和统计。】
【他们仔细记录每个字的出现频率,按照朱由检的要求,将常用字和生僻字进行分类整理。】
【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完成了一份详细的常用字和生僻字清单。】
【当阳文反字模板雕刻完成后,王进等人开始翻制阴文模具。】
【他们将融化的金属倒入模板中,待冷却凝固后,小心地取出,一个精美的阴文模具便制作完成。】
【接着,利用阴文模具批量铸造金属活字。】
【看着一个个崭新的金属活字从模具中诞生,工匠们都兴奋不已。】
【然而,在初步的排版试验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由于金属活字的重量较大,在排版过程中,容易出现活字下沉、排列不整齐的情况。】
【陈宇和王进等人又聚在一起,商讨解决办法。】
【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他们在固定框架的底部添加了一层弹性垫片,有效地解决了活字下沉的问题。】
【随着各项难题逐一被攻克,改良后的活字印刷术终于迎来了首次正式印刷。】
【众人怀着忐忑的心情,将排好版的活字固定在框架上,涂上墨汁,铺上纸张。】
【当印刷机缓缓转动,一张清晰、精美的书页呈现在众人眼前。】
【“成功了!”工坊内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声。】
【朱由检得知消息后,立刻前往工坊查看。】
【他拿起印刷好的书页,仔细端详,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诸位爱卿辛苦了,这是我大明文化传播的一大进步。”】
【“朕命你们尽快扩大生产规模,培训更多的印刷工匠,让改良后的活字印刷术在全国推广开来。”】
【在朱由检的推动下,改良后的活字印刷术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应用。】
【各地纷纷建立起印刷工坊,大量的书籍被印刷出版。】
【曾经昂贵的书籍变得价格亲民,普通百姓也能买得起、读得上书。】
【在京城的一家书店里,一位年轻的书生正在挑选书籍。】
【他拿起一本新出版的诗集,激动地说:“以前这些诗集很难买到,价格也贵,如今有了改良的活字印刷术,书籍变得如此丰富和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