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客们听得入神。绸缎庄王掌柜抹了抹眼角:“真真是忠孝难两全.“
“呸!“墙角蹲着的老泥瓦匠突然啐了一口,“早两年官府征夫修河工,哪管你家里死活?如今倒好,报纸上说得天花乱坠。“他掰着黑黄的手指,“可知道工钱几何?顿顿有肉否?“
跑堂的小二正好添茶过来,插嘴道:“刘爷,您这就不知道了!我表兄在徐州段当伙夫,说朝廷这次阔气得很!“他压低声音,“普通小工日给八十文,技工翻番,逢年过节还有双饷!昨个儿报上不都写着吗?“
邻桌几个年轻商贾顿时来了精神。其中戴瓜皮帽的兴奋道:“要我说,这铁路一通,咱们往北边贩茶叶起码省一半脚钱!“他拍着同伴的肩膀,“老兄的绸缎要是能赶上头班火车运到北京,保准赚个盆满钵满!“
茶馆角落里,一个穿长衫的老秀才却摇头晃脑:“奇技淫巧,有违圣人之道。《易经》有云.“
“得了吧孔先生!“卖豆腐的寡妇王婶儿提着篮子经过,“您那套老黄历该收收了!昨儿报纸上说,保定府那边因为铁路经过,地价涨了三成!“她眼睛发亮,“要我说啊,这铁疙瘩就是金饽饽!“
城南油条摊前,摊主老周正用刊有铁路新闻的报纸包油条。一个扎总角的小童踮着脚看报上插图:“爹,这就是火车吗?比咱家房子还大?“
“那可不!“老周用油乎乎的手指点着报纸,“报上说,这铁家伙一天能跑八百里,肚子里能装下整个菜市口的货!“他忽然压低声音,“听说皇上龙颜大悦,要给修铁路的工匠赐匾额呢!“
巷子深处,几个孩童正用竹片和麻绳拼凑“火车“,嘴里“呜呜“学着汽笛声。路过的新式学堂先生驻足微笑,从包里掏出彩色粉笔,在青石板路上画起了铁轨的示意图。
最戏剧性的转变发生在城郊的田家庄。三个月前,当勘测队在地里插下第一根标桩时,村长田老倔带着全族男丁举着锄头阻拦:“谁敢动我们祖田!“
如今正是麦收时节,田家祠堂前却摆着几张报纸。村里唯一识字的前朝举人田永德戴着老花镜,正给乡亲们读《大明人民日报》的最新报道:
“.徐州至凤阳段贯通当日,沿线百姓自发箪食壶浆,七旬老妪王氏含泪言道:'老身活了一辈子,终见太平车'“
“放屁!“田老倔的媳妇突然拍腿大笑,“那王婆子明明说的是'这铁长虫吵得我家老母鸡都不下蛋了',怎么到报上就变味儿了?“
满场哄笑中,田永德却正色道:“朝廷这是要咱们识大体!你们看——“他指着报纸另一版,“这铁路经过的村子,朝廷承诺设车站的,地价翻倍;愿意去工地帮工的,日结现钱。“他环视众人,“咱们村东头那三十亩薄田,若是让铁路斜穿过去“
田老倔原本蹲在门槛上抽烟,闻言猛地站起来:“二叔公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是,“老举人抖了抖报纸,“明天都去里正那儿按手印,咱们田家庄,要做'铁路模范村'!“
变化最明显的莫过于秦淮河畔的码头。往日里脚夫们最恨听“铁路“二字,如今休息时却三五成群围着识字的人听报。
“乖乖!“一个满脸褶子的老脚夫听着《商报》的报道瞪大眼睛,“这火车一趟能拉五千石粮食?那咱们这些扛大包的岂不是要喝西北风?“
年轻些的脚夫小顺子却灵醒:“李叔,报上不是说要在车站招装卸工吗?“他眨着眼,“我打听过了,火车站搬货用铁架子车,比咱们肩挑背扛轻松多了,工钱还多两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