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朴廷桓始终坚信首轮的失败只是意外,他承认林若很强,但实力远不至于和他拉开显著的差距。
所以他俩之间还是五五开,影响胜负差距的因素只能是对局的临场表现。
时候一到,随着裁判提醒,双方各按下时钟计时,拉开战局。
开局两边前四手形成了非常积极的对角形布局,角部控制与边线扩张的竞争成为了主要内容。
由此角部大战不可避免,在左上方走出不痛不痒的两分定式后,左下方成为最前沿的战线。
第十七手,黑棋,夹。
林若率先出手,打出意有所图的想法。
这一次沉着冷静的朴廷桓在靠完之后扳入,极力促成左下方再度形成简单明了的定式,而不是选择与林若正明硬碰硬。
朴廷桓的风格并不是什么保守型,更不是进攻型,他最强的地方在于灵活的转变能力。
而中盘的强大爆发力则成为了前期讲究灵活性的重要原因。
所以朴廷桓准备以柔克刚,尽量保持前期的稳定,如果可以他希望能够到一百手的中盘再进行发力。
免得重蹈覆辙上轮前期发力过狠的失误。
定式过后,白棋在上方轻轻跳起,以俯瞰全局。
此时的林若细看了下,心里思量着众多可能中下哪一手最好。
他能做的很多,右边拆二或者肩冲,甚至于效仿一手跳起,这些都是不错的前期节奏建立点。
都很好,所以回神过来的林若选择了第四手,要走就走最有战略意义的,直接在自家黑棋旁小飞。
这手棋走完过后,朴廷桓脑海里蹦出的第一想法就是在下方逼住,既补强右边底部的大飞角,又威胁两颗黑棋其中的眼位。
“不,这小子应该是又在钓我。”
觉得没这么好走的朴廷桓深度观察了起来,发现他逼的话,如果黑棋立马去左边靠出作战,那么局面就并不像他想象中的那么赚了。
以林若的思维肯定会大幅度从上方断挡,左边地带黑棋模样怕不是又要在交换中膨胀起来。
而下方因为黑棋四路有子,对白棋的夹击威胁仍在,突然的布局之间苦战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绝对不能这样走。
倒吸了口冷气的朴廷桓没想到林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已经在给他挖坑了。
稳而行之下,白棋最终没有理会右边小飞的黑棋,而是在左边打吃,做自我阵型补强的一手。
林若的黑棋则顺理成章在无人看管下,于中下方三线抢到一个好点。
一个稳左边阵型,一个突中间,两边在这几步上斗了个旗鼓相当。
唯一的差别就是,朴廷桓在这两步过后得到了先手,做出了在右上方飞棋的好试探步子。
趁朴廷桓还在右边试探,准备进攻的林若直接在上方左边连压,再明确不过要扩张左边阵势。
进攻永远是比防守更有压迫性的,而林若压的就是朴廷桓,要让他主动过来吃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