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却很少有人一针见血的点出“师者”的作用。
“传道受业解惑也……文王之才,经天纬地,可想而知,从今以后,所有的师者都会以这三点作为目标。”
人们赞不绝口。
不愧是古往今来,第一位“文王”,用词遣句恍若鬼斧神工。
不用说人们都能猜出,单是这一句话,便必然流传千古,成为名言。
一些人兴高采烈,迫不及待的阅读下文。
而有一些人,则面露异色,心中暗想,为什么文王要突然写一篇关于“师者”的文章?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在第二段,李讲狠狠的抨击了现如今,不兴拜师的风气,并且直言。
在古代,一些博闻广见,才高八斗的圣人都不介意拜师,可在今天,一些才学远远不如圣人的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刚看完这个段落,各方便炸开了锅。
各个酒楼,到处都是盛赞李讲的声音。
尤其是那些年迈的老者,更是深以为然。
“现在很多年轻人,还未做出一番成绩呢,便眼高手低,这个老师资历太浅,说出去不好听,那个老师作品不够,说出去没面子。”
有人道,“可他也不想想,文王那样的才子,会收他为徒弟吗?”
四面八方,热议不断,许多人都言之凿凿的声称,这是李讲回京后发现的问题,文院中存在学风不良的情况。
但更多人看完这一段后,隐隐回过味来,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猜测,却又不敢肯定,于是只能往下看。
“圣人无常师……古人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这一刻,不知道多少人看到了这一段,忽然间,福灵心至,口齿生香。
一群人揉搓眼睛,震惊不已,因为看到纸页上,每一个文字都绽放出一朵墨莲。
字字生莲。
这是……天下知的异象!
“大唐文相,果行育德,克己奉公,襟怀坦白,言传身教,可以为师矣,特作《师说》以贻之。”
此句一出,整个洛阳,整个大唐,直接炸开了锅。
八方哗然。
“原来,文王早就知道了……”
人们神情复杂不已。
一群人感到羞愧,原来在李讲的心中是这样想的,闻道无先后,事业有专攻……
原来在李讲的心中,文相一直是他的老师。
可他们却因为文相的成就不如圣师,一直阻挠他的雕像进入文王庙,导致这个纪念李讲的地点迟迟不能竣工……
文相府。
文嘉誉如同一只利箭般冲入书房。
“父亲!父亲!你看到了吗?文王为您写文章了!”文嘉誉激动不已。
“不过是一篇文章,你何至于这般大惊小怪?真是不成体统!”文相被他吓了一跳,手中的纸页飘了下来。
“这……这是……”
文嘉誉仔细一看,大吃一惊。
这竟然是《师说》的原文,文王府竟然在《长安报》登报的时候,将原文送了过来!
而文相刚才,是打算将这篇文章裱起来,挂在书房里。
文嘉誉的表情一下变得耐人寻味起来,心想,你都快把这文章供成传家宝了,居然说我大惊小怪,不成体统……
自己的儿子,身上有几根毛文相都清楚。
一看他这副表情,文相便怒不可遏,直接将其轰了出去。
等书房里又空了下来,文相便又拿起了那篇文章,用手指轻轻的摩挲。
他安静了许久,忽而又将其放了下来,摇头失笑道。
“真当老夫稀罕你的文章?你能活着回来,就已经是最大的礼物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