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是如此,杏花村上下也是高兴不已,毕竟他们还小,特别是宋元,才十四岁,又是嘉湖书院的学生,未来考中秀才的希望很大。
这在杏花村可是独一份的,以前考中秀才的徐大山是外来人,杏花村的人只能算是沾光。
为此,李氏杨氏很是风光了一把,村民们对宋家也越发客气。
宋英的好心情一下没了大半,她也希望小弟能早日考中秀才,但杨氏的行为令她十分膈应。
她吸了口气,努力维持着冷静,“书院闭课得腊月中旬,那会儿都忙着准备年货,怕是没有时间。
书院的先生们学问都很高,袁清也是他们教出来的,小弟跟着他们学已经足够了。”
杨氏搓着手,脸上堆着笑:“先生们的学问自然是极好的,只是书院里那么多学生,他们哪能个个都顾得周全?
你小弟素来崇敬袁清,常说他的文章写得比书院里的老学究还通透。他们又是同辈,说起话来也不必像对师长那般拘束,有什么不懂的直接问就成,不用瞻前顾后。
反正腊月正月里也没事,你就与袁清说说,让他教一教元娃。”
既然委婉没用,宋英直接挑明道:“腊月要备年货,今年又是我在袁家的第一个新年,怎么可能会清闲?
正月里要四处拜新年,二婶当初也经历过,怎么可能会清闲?
还有,我这才刚嫁到袁家呢,你就这样急赤白脸地使唤侄女婿,你考虑过袁家人要如何看我吗?
小弟府试没过,下一次考得两三年后,充裕得很;可袁清是明年就要考乡试的,自己读书的时间尤为不够,哪还能抽出时间来教小弟?
你一片慈母之心,为小弟考虑,我能理解,但这件事情,不行!”
杨氏的脸上顿时红一阵白一阵,她还想再说,可宋英的话把她的理由全部堵死了。
憋了半天,她只能讪讪道:“不都说袁清读书厉害么,我想着他家既然选在今年成亲,乡试应该已经有把握,这才想着趁着这段时间空闲……
嗐,是二婶考虑不周,这事就作罢,你就当二婶没提过。”
一边说着,她一边转身出去。
宋英轻轻呼出口气,放缓了语气叫住她:“二婶,小弟还小,天赋又好,总有考中的一日,你们不必过于着急。
与袁清同一年的院试案首你知道吧,他当初卡在院试一关近十年,盖因家里人给他的压力太大了。
你们过于着急,给小弟压力,反而对他不好。做学问犹如浅水推舟,学问够了,水深了,舟自然不推而动,这是袁清老师,教他的道理。”
一听可能对宋元不益,杨氏顿时郑重起来,“还有这样的事?!哎呦,我们什么都不懂,险些害了你弟!英娃,你们见识广,以后我们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你可一定得提醒我,千万别因为我们是长辈,就不说!”
“行。”宋英随口应着,早习惯了他们对宋天宋元的事情格外上心。
只要关乎宋天宋元,他们就会考虑周全、良善厚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