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昔日魏王李泰府上的财产相比,那简直就不是一个量级的存在。
除了没钱限制之外。
还有个原因,就是《维新民报》所探讨的问题的确是有些敏感的。
李象想慢慢来,先试试水,免得一下子引起了一片哗然。
“殿下说的有理。”
“如今又有了这铜制模块的活字印刷术,大可以照着这规格,重新再打造一批。”
“同时,在各地建设分馆舍,用来印刷报纸。”
“这样的话,路上的运输成本就能够降低,而且也更加的方便快捷,更加实用。”
“没错,应当如此。”
“在这之外,还要注重排版,不知道殿下对于这一点,可有什么想法?”
李象点头,随即扯过来一张宣纸,道:“《维新学报》要简单明了。”
“本王地意思,是直接在正面刊印这一版需要论述的相关问题,背面则刊载上一次问题提出后,朝廷的改进措施等等。”
“一面是新问题,一面是就问题的改革。”
“文字尽量平白,尽量使用百姓们日常能够使用到的文字,切勿拮据聱牙,切勿繁琐复杂,总之,怎样简单明了就怎样!”
给百姓们看的报纸,自然是不能与给官员喝士子书生们看的混为一谈。
二者的文化水平就不是一个概念。
大唐的识字率其实很是堪忧,而且多数识字的百姓,就能看懂自己的名字和日常的一些字。
相反。
官员与士子书生们则大不一样。
所以李厥可以在《龙门学报》上谈论王霸之辩,因为他的受众们能够看懂。
可很显然,李象在《维新民报》上,是不能搞这一套的。
非但如此。
还要尽量的简洁明了,尽量的降低阅读和看懂的难度,从而方便报纸的传播。
不过,这也只是暂时的困境。
因为自从李承乾掌权以来,就大闺蜜设置道、州、县三级学府制度,适龄儿童都要进县学学习。
这种学习,虽然只是叫他们认字和启蒙。
但对于广大百姓而言,其实也算是够了。
而长此下去,顶多过个二十年。
当识字的百姓越来越多后,因为识字率而产生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大体情况,就是如此。”
“诸位,趁着今日天色还早,不如就尽可能的编撰出第一版《维新学报》的草稿吧!”
“是,殿下!”
众人纷纷行礼。
而后就开始按照此前的分工,在馆舍内忙碌起来,与此同时,《维新民报》成立的消息,也传进了李厥的耳朵里。
“坏了,坏了!”
“大兄定然是捣鼓出了什么杀招!”
“唉!本王这个兄长可真是不让人省心,没想到本王一头扎进讲武堂里,却还是慢了他一步!”
李厥暗暗皱眉。
但他也不慌,反正关于府兵制问题相关的奏疏,已经写出来了,李厥只需要再润色一下,便能够递到李承乾案头!
“来人!”
“入宫传个消息。”
“就说本王想在下午入宫,面见父皇,不知道父皇可有时间允许本王面见!”
吩咐完后。
李厥继续开始推敲手中的奏疏,直到下午未时初,方才彻底把奏疏定稿。
李厥伸了个懒腰,长舒一口气。
“走,入宫!”
“本王要亲自向父皇当面陈词,言说我大唐府兵制度暗中的隐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