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士林好友,何必欺骗他们?”
张溥哂笑着道:
“这算什么欺骗?”
“他们鼓动你我组建新东林,本就不怀好意。”
“不给他们瞧瞧,还以为我们好欺!”
鼓动杨廷枢去当间谍,摸清那些人的来历。
甚至还说这有可能被授予年功,减少磨勘年份、获得优先提拔机会。
杨廷枢禁不住诱惑,最终答应张溥再打探打探。
——
张溥在埋下这个钉子后,很快写了封信,向保护自己的警卫道:
“派人把这封信传给锦衣卫,让锦衣卫上奏皇帝。”
“如果方便的话,让他们派人一叙。”
身为考试的学子,他在士子云集的时候,是不方便去见锦衣卫的。否则一个勾结厂卫的帽子扣下来,张溥都承受不起。
所以他只能向锦衣卫传信,或者让锦衣卫派人来。
这封信传到南京锦衣卫后,新任南京锦衣卫掌印、南方镇抚使项俊卿,顿时来了兴趣:
『张溥偌大名声,又深得皇上宠信。』
『此人眼看就要入仕,或可结交一番。』
悄悄轻车简从,见了张溥一面。
张溥没想到南京锦衣卫执掌者亲自来见自己,得知项俊卿的身份吃了一惊,提醒道:
“项指挥真是既大胆又细心,难怪在朝鲜立下那么大的功绩。”
“皇上派你来南京,当真用对了人。”
显然,他是知道项俊卿在朝鲜的作为的。甚至猜得到皇帝派项俊卿主持南方锦衣卫,有考察的意味。
只要项俊卿表现得好,很有可能成为锦衣卫掌印。
到了这个位置,那是连大学士都要交好的。张溥自然也有意结交,以便获得助力——
可以说,在京城的三年,张溥对很多朝堂上的事情已经门清,不负白衣卿相之名。
项俊卿知道张溥在皇帝那里的分量,笑着道:
“西铭先生谬赞了!”
“客套话不必多说,皇上派我来南京呢,第一就是安稳地方征收赋税,其次就是为重制礼乐保驾护航,给能够干扰选举的宗族、社团等立规矩。”
“江南文社的整顿是重中之重,西铭先生不让杨廷枢掺和新东林,当真是明智之举。”
张溥出了口气,心里捏了把汗,又有一些暗恨。
因为项俊卿这番话,无疑证明了他的猜测。如果他在新东林这件事上稍有犹豫的话,说不定现在已经被列在锦衣卫整顿范围内。
那些让他和杨廷枢组建新东林的人,当真是在利用他们。
他为人本就有些偏激,否则也不会因为弟子被扣押搞出雇工协会。闻言当即说道:
“多谢指挥提醒。”
“有什么需要的地方,项指挥尽可提出来。”
“张某一定配合,帮助指挥立功绩。”
项俊卿闻言大喜,又故作不悦道:
“什么帮我立功,是我们大伙儿一起。”
“若是不嫌弃的话,称我项兄即可,我就托大叫声贤弟。”
张溥从善如流,当即以项兄称之,又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