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票的选举,看似代表民意,却容易被权势者控制。”
“不知老师看过没有,学生的业师徐学士前段时间在内参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泰西的选举办法。”
“其中一个观点,就是抽签更容易实现民主、票选则容易导致寡头政治。”
“所以学生以为,议会要真实体现民意,必须使用掣签。”
这篇介绍西方选举办法的文章,自然是朱由检授意徐光启所写的。徐光启从传教士那里问到许多知识,写在了文章里面。
京城的景教会在见到大明皇帝对这些感兴趣后,也在加紧翻译西方政治学知识,把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书籍,翻译成为汉文。甚至连教宗和枢机主教团的选举办法也介绍了一下,希望能景教会的首席大主教和枢机主教,能够被他们自己选举出来。
这件事在各地的景教会传得沸沸扬扬,张溥作为徐光启的弟子,自然是知道的。
但是刘理顺作为一个醇正的儒家学者,对此却不太关心。
听到张溥的话,才隐约想起是有这么一篇文章。翻开前段时间收到的内参,指着那篇文章道:
“是这篇吗?看着似有一些道理。”
“使用掣签选举,确实比票选更公平些。”
“关键是定下掣签办法,不能被人暗箱操作。”
掣签法的公平,是众所公认的。万历年间孙丕扬在吏部推行掣签法,大选急选、悉听其人自掣,杜绝权贵请谒。时人盛称无私,一直沿用到现在。当今皇帝推行的按功劳大小志愿选官,都没能完全取代掣签。
刘理顺对掣签法的优缺点十分了解,最担心的就是有人暗箱操作,把好好的掣签法,蒙上重重黑幕。
除此之外,掣签法最大的缺点不能辨材任官,对于议员来说反倒不怎么打紧——
因为议员不需要治理地方,只是监督和建议。
这种要求很低、多数人都能胜任的职位,正适合使用掣签法。
所以刘理顺道:
“说说你的想法,掣签选举如何用于选举议员?”
张溥早就思量过这件事,闻言当即回道:
“学生以为,议员选举不应一人一票,也不能看谁得到的选票多,那样容易导致寡头政治。”
“应该把所有的候选人都列出,让选民决定是否认同他当议员。”
“如果候选人的认可度超过八成,那就从他们中掣签选出议员。”
“数量不够的,再从认可度只有七成、六成的候选人中选举,五成以下的不入选。”
“如此,选出的议员都有至少一半选民认可,自然能在议会反应民意。”
这个办法,带着明显的科学派特征,那就是用数据说话。
刘理顺初听有些新奇,继而又摇了摇头,说道:
“这样抽选,实在太麻烦了。”
“若是认可度最高的人抽不上,或者一个选区的候选人认可度都不到五成,那该如何是好?”
“一旦发生事故,民众会以为议员选举办法不公,不会认可议会。”
“涿鹿区那边票选时,可出过不少岔子,有些地方甚至发生骚乱。”
把涿鹿区选举的情况具体道出,让张溥认识到选举的困难。如果平时最被认可的人不能成为议员,民众会想当然地认为有黑幕,不会认同选举。
张溥没有真正做过选举工作,听到刘理顺的话,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