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们只能跟着他住在这个三进的小院子,吃着粗茶淡饭。
他想过,要不要捞一点。
哪怕——立场灵活一点。
他的母亲和妻儿的生活,都不会这么贫寒。
可他不能,也不可以。
贾易慢慢的站起身来,走到房门口。
看着母亲和妻子,在院子一角,教着他的孩子识字读书的景象。
他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少年时期。
他自幼丧父,是老母亲在家里,拿着纺锥,一点一点的纺纱,赚来钱财,供他上学。
有时候,母亲会有些多余的钱。
便会给他一点拿去零用,可能是三钱,也可能是五钱。
好叫他能和其他同学一样,买些吃食。
而他眼见母亲日夜辛劳,赚到的血汗钱,实在来之不易。
于是即使他再嘴馋,也舍不得。
而是将母亲给的零用存起来,存满一百,就交给母亲。
以此减轻母亲的负担。
此事,被他的恩师伊川先生(程颐)知道。
先生无比欣慰,不止赞赏了他,还亲自为他扬名,免除他的束脩,更给他提供餐食和读书用的笔墨纸张。
从那以后,无论他走到那里,人们都会说——这就是孝子贾明叔啊!
母恩如天,师恩如海。
从此,贾易无论做什么,都必须想到老母和恩师。
他只能是用着圣人的要求来要求自己。
即使,很多时候,贾易知道,自己快要坚持不住了。
但他依旧咬着牙,撑了过来。
贾易不知道,他还能撑多久
是否能如包孝肃公一样,来时清清白白,走也坦坦荡荡。
但在此刻,他决定坚持到底。
做个如同包孝肃公一样的人。
想到这里,贾易就想起了,他内心中一直存在着的动摇。
也想起了,恩师与母亲的教导。
更想起了,如今汴京城中他的名声——当代包孝肃。
于是,他微微吁出一口气:“圣人云: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诚哉斯言!”
贾易知道自己的。
他也曾少年艾慕,也曾畅想过,醉卧丛,只手破新橙的风流快活。
也幻想过,腰缠十万贯,买田一千顷。
他也有过机会。
但,母亲的教导,恩师的期望,还有他从小就积累的名声,使他不敢也不能。
他知道,他若那样做。
既对不起母亲,也对不起恩师,更对不起那些视他为当代包孝肃的人。
所以,贾易知道,自己不是包孝肃公。
他只是一个如同圣人所评价的春秋五霸那样,假仁假义的伪君子。
一个,迎合着舆论,竭力表演的人。
有些时候,他都为自己心中冒起来的那些黑暗念头而颤抖。
但他想成为包孝肃公。
只要他能坚持到死,表演到死!
笃笃笃……
门外传来了敲门声。
“贾正言可在家”
贾易循声望去,看到了门前的人影,他的声音很陌生。
但贾易还是走上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