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子,有朱元璋受的了。
想想看,投入那么多,费那么大,调子起的那么高。
结果却在这个时候,因为找不到特別好的办法,而不得不暂时停工,或者是修缮好后没用上多少年,这么大力气治理的黄河就再次决口,一泻千里,那这乐子可就更大了。
这玩意儿,与其大力气对其进行修缮,反倒不如选择视而不见。
在这件事情上,可谓是做的越多错的越多。
朱元璋雄心万丈,现在就挨了当头一棒,惊喜吧
调子气这么高,投入又这么大,只能硬著头皮做下去。
可硬著头皮做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做的越多只会赔的越多。
这就叫做进退维谷,左右为难,骑虎难下,下不来台!
这件事处理起来,猛的一看似乎很简单。
选择薛祥都给做好了,要么同意薛祥所言,朝廷发召令,在全国范围內,徵集在水利上面有知识有想法的人,匯集天下智慧,想出根治黄河的办法。
或者是不同意薛祥提议,让薛祥接著往下修。
可是,这看似简单的选择背后,却有著太多太多的考量,关係著大明,也关係著朱元璋的脸面,还有实实在在的利益。
就目前而言,在胡惟庸看来,不论怎么选择,都不不行。
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薛祥子这个奏章上的好!
接下来,有朱標和朱元璋头疼的了。
对於薛祥此时的遭遇,胡惟庸同样是拍手称快。
这傢伙身为工部尚书,本该对自己这个丞相毕恭毕敬。
结果这傢伙,在经歷中都城的事上,没怎么受到朱元璋的惩罚,反而在后面將其给提拔成为了正式的工部尚书。
自此之后,这傢伙似乎一副以朱元璋心腹自居的样子。
不怎么把自己这个中书省的丞相,放在眼中。
这让胡惟庸想想就觉得恼火。
这个时候,薛祥主持修黄河,闹出了这样的事来,他自然乐得看戏。
薛祥这傢伙,以为他的智慧才能有多么的出眾,觉得他能彻底根治黄河。
怎么可能!
黄河的问题若是有那么好解决,何至於决口两百多年了,这么长的时间里,也都没人能將其给治理好。
这傢伙还妄想著,通过彻底治理黄河,一举成名流传千古,拿下这么个大功绩。
现在好了,抓不到狐狸反惹一身骚。
看来经歷了这次的事情后,薛祥还有什么脸面爱继续傲气。
这封奏章,不仅是把天大的难题拋给了朱標,朱元璋,同时也將薛祥的无能,给公诸於眾。
让天下人都知道,他这个工部尚书,能力也不怎么行。
这样的结果,对於一个想要通过修理治理黄河,来求得虚名的人而言,別提有多么的酸爽。
其实,在胡庸看来,黄河根本就不用去治理。
两百多年都这样过来了,不都好好的
朱元璋非要想不开去治理黄河,这不是吃饱了撑的,自己找给自己找麻烦吗
黄河治理好,是能带来不少的好处,可是修不好的可能实在是太大了。
弄不好就是入不敷出。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治理黄河这事皇帝盯得紧,又全权交给薛祥进行负责。
薛祥又不懂得做官的人情世故,这么大的一个工程,又涉及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和钱財,看著就让人眼馋。
结果,自己这个中书省的丞相,却从里面捞不到什么好处,这就让他很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