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支哥萨克骑兵自打越过顿河流域,向东的路上摧枯拉朽,啥思想工作都是瞎扯,稍有不从就开抢抡刀子,抢完了再杀,蝗虫过境才是本色。
但在咸海西岸碰上了硬茬子,小玉兹骑兵的战斗力并不比哥萨克差,大家用的又全是同一套战术,你来我往的愣是没分出胜负。如果不是哥萨克骑兵装备了大量火枪,这一万哥萨克轻骑兵很可能都过不了咸海。
好在小玉兹汗王的抵抗意识不是很强烈,为了保全实力采取了且战且退的策略,带着大部分族人一路南撤主动脱离了战斗。
只要把道路让出来,哥萨克骑兵也不想追杀到底,留下扎波罗热哥萨克在当地继续施压,连带看管抢来的畜群,等着后续大军抵达,顿河哥萨克就独自来到了突厥斯坦城下。
关于这场战争该怎么打,北方战区的几位主要将领在出发之前已经达成了共识,虽然比较勉强,也总算是没各自为政。
首先发生分歧的就是俄罗斯将领和波立联邦将领,仇恨这个东西吧,一旦在心底扎了根可能几辈子都铲不干净。
更麻烦的是北方战区有两位总指挥,分别负责俄罗斯军队和波立联邦军队。谁出的这个主意不清楚,反正挺操蛋的。
伊万·瓦西里耶维奇·布图尔林元帅做为俄罗斯军队总指挥,希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以俄罗斯和波立联邦步兵为主,哥萨克和克里米亚汗国骑兵为辅,先蚕食哈萨克和布哈拉汗国西部和中部的主要城市,消耗当地骑兵有生力量。
待筹集到足够的粮草,再耐心等待大明陆军主动出击,再想办法将对方的补给线拉长,然后充分发挥骑兵快速大范围机动的优势,利用荒漠和戈壁地形争取通过一两场战斗重创其主力。
为什么会这样想呢?因为俄罗斯军队中有人在鄂毕河的堡垒里小小的见识过大明陆军战斗力,一个照面就被打得抱头鼠窜。
就是因为在东征过程中打不过大明陆军,沙皇和俄罗斯贵族才不得不签订了以鄂毕河为界河的条约,相安无事了十多年。
扪心自问,布图尔林元帅认为这么多年过去了,俄罗斯军队有了长足发展,大明军队也没躺在原地睡大觉,若是强攻大明边境恐怕没有好果子吃。
唯一有可能获胜的机会就是把大明陆军引出来,暴露在哈萨克的荒漠和戈壁滩上,如果再能刮点沙暴就完美了。哪怕自家军队也要受很大损失,弄个杀敌1000自损800仍旧算大胜。
进攻大明内陆?做梦吧,布图尔林根本就没敢想。现在俄罗斯军队里最先进的火枪和火炮都来自大明帝国,用脚指头也能想明白,这些枪炮肯定不是最先进的。
拿着落后的武器,去别人家里挑战更先进的武器,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占,这根本就不是作战,而是自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