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午后,阳光透过车窗,在张芸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握着方向盘,目光注视着前方熟悉的乡间小路。每月一次的回娘家,已成为她婚后二十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
车子驶进村口,几栋新建的小洋楼穿插在老旧平房之间,展示着村庄悄然发生的变化。张芸放缓车速,小心翼翼地避让着在路上追逐打闹的孩童。
她娘家就在村东头,那是一栋略显陈旧但收拾得干净利落的二层小楼。院子里那棵柿子树探出墙头,枝头挂满了橙红色的果实,像一个个小灯笼在秋风中轻轻摇曳。
停稳车,张芸从后备箱拿出给母亲买的营养品和一件新织的毛衣。推开略显沉重的铁门,她习惯性地喊了一声:“妈,我回来了!”
出乎意料的是,最先迎出来的不是母亲,而是她的嫂子李春梅。
“芸芸回来啦!”李春梅笑容满面地小跑过来,伸手就要接张芸手里的东西,“这么重,我来拿我来拿。”
张芸微微一怔,下意识地抓紧了袋子:“不用了嫂子,不重的。”
这是怎么了?张芸心里直犯嘀咕。往常回娘家,嫂子要么借口出门躲开,要么就只是不冷不热地打个招呼,然后自顾自地忙活去了。今天这般热情,反倒让她有些不自在。
“妈在屋里呢,刚睡醒午觉。”李春梅依旧笑着,眼角的鱼尾纹挤成了一团,“你快进去坐,我给你倒茶去。”
张芸点点头,带着满腹疑惑走进堂屋。母亲正坐在靠窗的旧藤椅上,见她进来,浑浊的眼睛亮了一下:“芸芸来啦。”
“妈,最近身体怎么样?”张芸在母亲身旁坐下,握住那双布满老茧的手。
“老样子,就是膝盖疼得厉害,下雨天更难受。”母亲轻声说,然后压低声音,“你嫂子今天一大早就开始打扫卫生,还特地去了趟镇上买菜。”
正说着,李春梅端着一杯热茶进来:“芸芸,尝尝这个,你哥昨天刚从县城带回来的龙井,好着呢!”
张芸接过茶杯,注意到这可不是平时待客的普通玻璃杯,而是嫂子家那套只有在重要客人来访时才舍得拿出的景德镇瓷杯。
“谢谢嫂子。”张芸抿了一口茶,清香确实醇厚。
“自家人客气啥。”李春梅拉过一张凳子坐下,“最近工作忙不忙?小杰学习成绩怎么样?上次听你说他月考考了全班第五,这孩子真争气!”
张芸更加惊讶了。嫂子居然记得她儿子小杰的月考成绩,这在她记忆中是从未有过的。往常她们之间的对话,仅限于最基本的寒暄。
“还、还行吧,就是物理有点跟不上,请了个家教在补课。”张芸有些结巴地回答。
“现在孩子上学不容易啊,竞争太激烈了。”李春梅感叹道,然后又关切地问,“那你和建军呢?他们银行最近忙不忙?”
就这样,李春梅热络地和张芸聊了整整一个下午,从孩子教育到夫妻工作,从村里八卦到国家大事,无所不谈。张芸渐渐放松下来,心想或许是嫂子年纪大了,脾气变好了,懂得珍惜家人之间的感情了。
夕阳西斜,张芸起身准备告辞。
“等等,芸芸!”李春梅突然拉住她,转身从厨房拿出一个精致的礼品袋,“这是给你的,拿着。”
张芸接过来一看,袋子里装满了饱满橙红的柿子,个个圆润饱满,一看就是精心挑选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