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方面,从幼儿园到初中的教育资源丰富,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此外,村里还设有健身娱乐场所,为村民们提供了锻炼身体、丰富精神文明的好去处。
这样的好地方,确实让人心生向往,仿佛就是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
村里的居民数量众多,每逢集市日热人更多,整个村子都会变得热闹非凡。街头巷尾,人声鼎沸。
赶集是京郊农村的一大传统。京郊集市各具特色,有大有小,其中不乏具有百年历史的老集。
据说京城地区最大的集市——靠山集,就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虽然,刘家庄的集市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但是现在的规模,已经不输靠山集。
刘家庄的集市跟别的地方一样,都是农历逢二、逢七开集。
每当赶集日,周边几十里外的村民都会汇聚而来,集市上山货、干果、小吃、特产、水产、服装、日化用品、小五金工具等一应俱全,一次购买的货物可以用一周到半个月的。
五六十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社会购买力提高,人们对日用生活品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此,国家要求商业部门积极组织和指导农村集市贸易,活跃农村经济。在这个大政策下,农村集市逐渐繁荣。
今年一月六日,《京城日报》出版的3版上的时调《爷儿俩赶集》其中,就对刘家庄赶大集有过这样生动的描述:
“爷儿俩进集看不暇,人山人海,闹闹喳喳,东街是贸易栈,门口挂牌价,西街是供销社,百货样儿杂,小伙买年画,姑娘选花袜,老婆儿办年货……不难看出,当时的集市十分红火,吃的、穿的、用的,卖什么的都有。”
刘家庄,这个昔日宁静的村落,正悄然蜕变为京西地区一颗璀璨的农村商业明珠。
随着时代的变迁,它逐渐摆脱了单一的农耕生活,开始融入更多商业元素,吸引着四面八方的目光。
随着商业的繁荣,为了更好地管理维护市场经营秩序,刘家庄也出现了一个特除岗位—市场管理员,他们由半脱产的部分民兵担任。
…………
今天,刘之野的岳父岳母也光临了。他们并未与年轻人同桌用餐,而是选择了与刘之野的父母一同享用。
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长辈间的亲近,也保持了年轻一代的自在氛围。
“亲家,这里也是你们的家,以后可得常回来啊!”邓茹笑着说道。
崔教授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她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肯定会的,我们也喜欢这里。不过,我们两口子,最近参加了国家一项重大科研任务……”
甘工也说道:“等圆满完成了科研任务,我们也准备退休了,正好回来跟你们来做个伴。”
“对了,老刘,你真打算回来教书了?”
刘竟斋的眉头舒展,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他兴奋地说道:“决定了,明年过完年,我就调回来,以后就在村里安心教书育人了!”
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坚定和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站在讲台上,与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度过美好时光的场景。
随着儿女们各自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不仅成家立业,更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了超出他预期的辉煌。
刘竟斋感到自己的人生已经圆满了,没有遗憾。于是,回到家乡,投身于教育事业,就成为了他现在最热切的愿望。
父亲的愿望,刘之野当然要帮他实现了。于是动用了很强力的关系,才促成此事。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