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他得以解禁,还能亲自目睹这场景,心中已经没了遗憾,但他也明白自己与自家殿下的感情恢复不到曾经了。
想到此处,他不由得低下了头。
在他身旁,站着此刻担任五军都督府大都督的马成、尚铎罗等人。
他们虽然穿戴紫袍,但谁都知道他们并不管事,早已淡出庙堂。
相比较他们,群臣更重视李商隐及韩正可、李衮师、陆龟蒙、张瑛、张淮澄、张延晖等青壮派。
“门下”
“咨尔太尉、汉王:朕每观上古之书,以尧舜为始者,盖以禅让之典垂于无穷,故封泰山,禅梁父,略可道者七十二君,则知天下至公,非一姓独有……”
“今遣持节、银青光禄大夫、同平章事刘瞻等,奉皇帝宝绶,敬逊于位。”
“於戏!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王其祗显大礼,享兹万国,以肃膺天命。”
“朕退居别宫,克终天年,永奉烝尝,以申诚敬。”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乌头门前,随着刘瞻将诏书内容诵读完毕,门外群臣纷纷仰视望向刘继隆,有的人希望他快些接诏,有的人则是希望他拒绝接诏。
面对众人注视,刘继隆却长叹一声,面朝群臣道:“诸公既以苍生为念,强孤承此大统,事出无奈,不得不受;然当告于天地二事。”
“其一,唐室宗庙,永享烝尝;其二奉陛下为唐王,子孙皆封郡王,世袭罔替。”
眼见刘继隆竟然说出要封李佾为唐王,且将其子嗣尽数封为郡王,世袭罔替时,李商隐等人不等豆卢瑑等人发作,率先躬身行礼。
李商隐更是走出,朝着刘继隆谏言道:
“圣人有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今上为苍生故,禅大位于殿下,殿下虽欲报德,然不可隳坏祖制;且册封唐王,恐启奸佞非分之念。”
“臣谨奏:宜封今上为陇西郡王,许用天子卤簿,食实封万户,世袭八世而降等。”
“诸皇子授县侯,世袭四世而降等;宣庙诸子封县伯,世袭三世而降等;余宗室与陛下近五服者,以县男、乡君授之。”
“如是则恩礼兼隆,典章不紊。”
经过两个多月的考虑,李商隐等人最终在刘继隆制定的基础上,敲定了对李佾本人及李唐宗室的待遇。
这待遇比刘继隆此前承诺李佾的还要好,尤其是那些与李佾近五服的宗室们,基本都捞得了个从五品的爵位。
尽管不能世袭罔替,可俸禄却是实打实的。
刘继隆这么做,不仅是李唐宗室不会怨恨他,便是朝中许多旧臣都会为他说话。
不过在豆卢瑑等人看来,刘继隆此举只是假仁假义,他就应该继续维持唐统,才能回报朝廷对他的恩德。
“臣代今上应下此事,还请陛下接诏……”
刘瞻改换称呼,称呼李佾为今上,改成刘继隆为陛下。
刘继隆见状,也恭敬走下台阶,双手从刘瞻手中接过了诏书。
如此,大唐国祚自此而终,新朝大汉则冉冉升起。
“臣刘继隆,奉诏!”
“万岁、万岁、万岁……”
群臣三称万岁,继而朝拜,刘继隆则颔首示意:“平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