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内两侧数千官吏正在随着刘继隆经过而整齐划一的躬身行礼,每个人都身穿冕服,朝着刘继隆朝拜。
穿过漫长的大内,摆在面前的则是高大的乾元门。
北衙六军中的羽林、龙武四军在此留步,以神武军为主的神武天骑开始护卫銮驾进入乾元门。
穿过乾元门的甬道,展露出现的挤满百官的广场,还有远处经过数年重建的乾元殿。
刘继隆坐在玉辂内,可见殿基拔地如截云,五丈高台垒砌玄玉(汉白玉),面阔四十而开间十五,殿高十二而金瓦重檐。
对于数年没有返回大内的刘继隆来说,此时的乾元殿,倒是有了几分武周时期明楼的风采。
玉辂缓缓停下,刘继隆持着玉圭走下马车,摆在他眼前的是漫长的龙首御道。
他持着玉圭,在上万人注视下走上御道,一步一台阶。
此时此刻,他脑中记忆仿佛开始倒转,从他参加归义军再到自立门户争雄河陇,从讨灭论恐热再到与大唐决裂,东出争鼎。
回过神来,他已经走上了高台,太常卿杜荀鹤见状,随即令乐师们奏《永和》之乐,太史令李山甫持浑天仪车驾前,示“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乾元殿前设昊天上帝、五方帝神座,刘继隆见状从李商隐手中接过祝文,面朝北方跪读祝文:
“皇天上帝,后土神祇,眷命有归,降鉴下土;唐室陵迟,运数既终,烝民无主……而众庶惶惶,天序不可久旷;钦若昊天,敢不祗承!”
“遂于洛阳乾元殿,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汉,建元洪武。”
祝文结束,刘继隆面朝北方不动,而曾经身为大唐皇帝的李佾则是穿着冕服,亲自带着玉玺来到刘继隆面前呈出。
刘继隆目光看向李佾,只见李佾看着玉玺,表情复杂,最后硬生生挤出笑容道:“请陛下受之……”
见他呈出玉玺,刘继隆这才看清楚了这自秦朝传至如今的传国玉玺。
它与史书中描写的一模一样,尽管只是三寸大小,却似乎有千钧沉重。
刘继隆躬身行礼,拜过三次后,才抬手从李佾手中接过了这传国玉玺,将玉圭递给了李佾。
李商隐亲眼看着唐汉交替的景象,在刘继隆彻底接过传国玉玺后,只觉得过往经历犹在眼前。
昔年旁人都不看到的河西布衣,如今终究是功成名就,自己也跟随他开创了独属众人的新基业。
随着他回过神来,高进达已经从刘继隆手中接过了传国玉玺,而刘继隆则是带着高进达往台前走去。
李商隐连忙跟上,与高进达一左一右站在刘继隆身后。
当刘继隆走到龙首御道面前,乾元殿前广场上的上万人官员及将士纷纷朝他躬身行礼,在他俯瞰下三呼万岁。
“万岁!万岁!万岁……”
万岁之声不断回荡,高进达见状忍不住对刘继隆说道:“陛下之愿,今日终了。”
李商隐闻言也看向了刘继隆,他们不知道刘继隆是什么想法,但他们能感受到刘继隆此刻的心情。
面对群臣与他们的注视,刘继隆并未回话,只是缓缓抬头看向天穹。
阴云涌动,阳光穿透云层洒在远方,似乎昭示着新朝如春,生机勃勃。
“大业虽成,然太平之世,犹需捍卫。”
刘继隆缓缓收回目光,在山呼万岁中缓缓转身看向二人。
“旧战虽弭,新征肇始,你我之流,岂可懈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