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眼前却不只是那陶炉,还有一堆黑黑的煤粉和一堆黄泥。
那宣讲的年轻巴氏族人,则一副心怀天下百姓的贴心模样:
“王后还说了,有些人家若着实苦寒,这蜂窝煤实在买不起,便教大家来我巴氏商铺买这便宜煤粉。”
他伸出手指:“只消六枚秦半两,便可装上一车的煤粉!”
那独轮车适时推出来,一人便可掌控!
上头煤粉堆得高高的,看起来着实数量不少。
“大家买这回去,像我这样加水和黄泥摔打成型,再戳出孔洞来,虽不像买成品这样便捷,但也照样能用……”
顺带再推广一番这独轮车。
他们并不售卖,只大大方方展示出来,家中有木匠的便两眼发光。
陶炉这么一讲,那陶匠定然是要赚上一笔的。
如今木匠也要因此受益了吗?
而这车,确实又好生方便!
甚至有半大少女都胆怯凑上前:“大人,我,我,我想试着推一推……”
她家中只有母亲,偏是跛脚,行走着实艰难。
若自己推得动这车,瘦弱的母亲坐进车里,岂不是也可以一同行走了?
若下次有灾,便能推着母亲一起跑了。不至于叫母亲再次像幼年时那样被丢下,以至于腿脚坏了。
她虽大胆,那巴氏族人听罢,只有欢喜的份儿!
不想这岷县边地百姓竟如此大胆又配合,此刻便由着那少女上前。
对方面黄肌瘦,显然家境也极其窘迫,两手如鸡爪一般紧握住车把,看着单薄又脆弱。
可她憋红了脸,起步时稍稍费些力,那装满了煤粉的独轮车便真的咕噜噜向前走动。
少女的神色却越发轻松起来,只在厅堂内于众人的惊呼中转向走动两次,她便已双眼灿灿!
想来今日课罢,便是这蜂窝煤先不要,独轮车也是要给家中安排的。
有此物,不管是服役还是四处捡粪拾柴,都万分便捷。
当然了,若还能再省下几枚秦半两来,那蜂窝煤还是要有的。
毕竟像大人说的那样,喝了生水,不仅腹痛要命,还容易生病拖累家人。
她那幼弟当初腹大如鼓……
她年纪轻轻便有这番思量,那些惯会操持家庭的丁男女们又何尝不知呢?
一时间,整个课堂的氛围都热闹起来。
如此,可谓是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便是再穷苦的人家,只要家中能有一斗粟米过冬,就不至于掏不出这六枚秦半两。
但话又说回来,若当真穷到连饭都没得吃了,以巴夫人四方行商的心肠来看,那也是无奈之举。
不吃饭,冬日也照样熬不住。就不必多想这蜂窝煤什么的了。
眼下,还是顾着能活的人吧。
??来啦!!!字数多了一点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