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迟,在大唐并不是默默无闻。相反,车迟大国师乘龙的故事,还在大唐各地流传。
随着一些从车迟归来的宫廷侍卫的传播,车迟之内的奇异景象,也在小范围内传播开来。
其中,大唐目前所谓的“神物”实则来自车迟,并不是一件鲜为人知的秘密。凡是接触面达到一定程度的人,都差不多能够知晓这一点,知晓那些冠以大唐之名的农作物,只是大唐朝廷的自我贴金罢了。
正是因为车迟在外界的种种名声,让方翰借着传播自己的“大同社”理念,顺利了许多。
如今,方翰的大同社,已经秘密发展了数百名贫寒学子!而且,这个数字还在迅速地增长着。
天下大同、人人平等……这样的理念,确实适用于万千农家子、贫寒人。
方翰就等着大同社再壮大一些,以及等待一个合适的契机,便真正地从暗处浮出水面,公开发展。
……
“长安城外陈家村有神童,姓陈名茂生,一岁能言,二岁识文,三岁吟诗作对,故得唐皇赏识关注,而后逐渐泯然众人矣!”
——万年县县志。
随着神童的名声逐渐消逝,长安城外的万年县县志上,也有了这样的记载。
当初名噪一时,甚至名传入长安皇宫的神童陈茂生,如今已泯然众人,名声不再显赫。
甚至,前后有诗人来县内探访陈茂生,最终写了一篇文章。
《神童·伤茂生》。
“万年民陈茂生,世隶耕。仲永生一年,家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
唐皇见诗感慨,随后也不再迷信关注所谓的“神童”。
这么一篇文章,感慨神童泯然众人,一时间还流传了开来,甚至也传入了唐皇的耳中。
陈茂生之名,也逐渐不为人知。
那么,陈茂生究竟怎么了?
“师父,你去那车迟为何不带我?”
陈茂生看着自己眼前的道人,言语之中有些怨气。
他面前的道人,赫然便是昔日大唐道官,后来前往车迟“求道”,归来后又惶然辞官的李淳风。
李淳风成为了陈茂生的师父。
这时,李淳风看向陈茂生,微微摇头道:“茂生,你还未断俗缘,况且为师收你为徒,也是为了在大唐留下一脉传承。我去车迟若是带了你一起,那这大唐之中的传承,岂不就是断了?”
李淳风道:“徒儿你还是乖乖待在这大唐之中吧,或者日后收了徒弟,再去车迟寻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