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以北的运河只需要疏浚,便能继续发挥作用。
不过渭水以南,自龙首塬至潼关,却河渠甚少,大地干裂,人烟稀少。
如果有一条运河,将潼关和长安连接起来,不仅解决渭南的旱灾问题,还能将黄河、洛水连成一体。
关东钱粮便可源源不绝运抵关中。
顺着渭水出潼关,进入弘农,水流开始湍急起来,至三门峡,河中竦石桀出,合有十九滩,势同三峡,高低落势极大,行不了三千斛以上的大船。
东汉末年,朝廷在三门峡天险周边的山石上开凿栈道,以便纤夫助力漕船顺利通过三门峡天险。
刘道规唤来张纲,“此地能否拓宽河道?”
张纲苦笑道:“属下擅长器械,而非水利。”
汉魏都没解决的难题,张纲一个外行自然不行。
不过封恺却道:“此地群山险绝,粮草转运艰难,动辄有倾覆之厄,不如凿山十八里以陆运,东西各置仓廪,使其为物资中转之地,漕舟输其东仓,而陆运以输西仓,复以舟漕,以避三门之水险。”
“妙策!”刘道规大为赞许。
眼下到处都缺少人力物力,实在没精力大兴土木。
周围山川险要,根本绕不过去,与其花费巨大人力物力开山修建栈道,不如就在此地修建粮仓,作为中转之地。
过了这一段,其他河道水流还算平缓,关中需要钱粮,返舟而下,顺水来取即可。
还能养活大量漕夫。
此地地势险要,也不怕敌军来攻。
刘道规的治国理念就是与民休息,少折腾。
实在要折腾,就去外面掳掠胡人来充当劳力。
这一路勘探了地形,刘道规也就放心,只要水路连接起来,关中关东便是一个整体。
渭水除了连接黄河,还与河东的汾水等水系相连,春秋时,晋国大饥,向秦国求援,秦国粮船自雍城出发,沿渭水,自西向东五百里水路押运粮食,随后换成车运,横渡黄河以后再改汾水漕运北上,直达晋都绛城。
水网延伸到哪里,刘道规的手就能伸到哪里。
进入许昌后,大军登上曹霁提前准备的漕船,顺着颍水入淮水。
辛恭靖治豫州,除了屯田就是挖运河,将曹魏旧河道全部疏浚了一番,让中原成为沃野,才一开春,田间地头就有农人细细耕作。
比起六七年前的千里无人烟,百里无鸡鸣好了太多。
中原地大物博,没有士族豪强,山河之间常能见到樵夫和渔夫,穿着布衣和草鞋。
不过进入江淮,又是另一番景象,人口变得稠密起来。
虽然刘裕这些年一直推行土断,却绕过了广陵和晋陵二郡,土断不彻底,只是起到抑制豪强、打击政敌的作用。
百姓依旧衣衫褴褛。
按晋朝的标准,七十到一百亩田才能养活一家五口,而现实是,很多人家田地不到十亩,还要承受各种徭役,生活依旧艰难。
很多人还是要投入豪强名下,成为荫户。
“迁都,势在必行!”刘道规没心思跟士族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手中握着刀柄,朝廷就要按自己的规矩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