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家的钱银,拿了一半出来跟着周世明入了聚众昌。
“你呀,终于落心了吧。”
周世丰调侃道,“不过五六万两银子,看把你担心的,整日往我家跑。”
那人也不生气,反驳道:“我们家可跟你周家不能比,而且五六万两银子,足够五口之家的普通百姓,一代一甲子算,七八十代人的吃喝,这么大笔的银子,我能不在意么。”
短短的一年多时间,竟然集资了三次,白银超过百万两。
周家财大气粗,也不会把全部身家投入在里面,也没有如此多的现银。
何况大家同气连枝,没有吃独食的道理。
因此聚众昌的东家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最初集资的二三十万两银子,一下子也变成了上百万两。
那人实在是欢喜,高兴道:“这回兔毛川的收益稳了。”
在大漠的投资,最大的风险是两条。
一条是天灾。
为了把天灾影响到最小,所以牧民的人数控制的很严格,反正是白来的土地,他们又没花钱,分牧地的时候很大方,增加手里牧民们的抗天灾能力。
第二条风险就是大同西军打了败仗,丢了地盘。
也是最大的风险。
等于投资打了水花。
如果不是王信来到大同以来,表现的惊人,还真没几个人敢如此去操作。
最稳妥的风险还是贸易的好。
就算被抢了,也不过损失一批货物而已,不至于伤筋动骨,更不至于满盘皆输。
“看样子,单于地区的速度要变快了,恐怕不出三个月,又要开始集资了啊。”周世明想的更长远。
不光是挣钱。
还有对聚众昌的股本控制影响力。
按照最初的约定。
军队占三成。
薛家占两成。
王信占半成。
周家占两成。
张家占一成。
李家占一成。
然后是别的一些小的商行,更多的没有入股,但是允许到镇虏城与聚众昌进行贸易。
可随着数论集资。
军队降低到两成。
薛家降低到一成半。
王信将军的半成,众人经过商议后,决定不变,变相讨好王信。
周家也降到了一成半。
张家和李家各半成。
其余各家占两成半。
才一年的时间,只算股本的价值,各自就翻了两翻。
自己当初投入的十余两银子,现在推出的话,一定有人愿意接手,可以卖到三十万两银子不在话下,可自己疯了才会卖。
兔毛川一带的稳定,以现在的产出,再等三年就可以回本,往后的十几年,每年都是暴利,何况还有采购垄断权。
坐在家里就把钱挣了。
更不提聚众昌的影响力,以及镇虏城、云川城的作用等。
可是接下来。
单于地区比兔毛川要广阔的多,许多地区比兔毛川还要肥沃。
越快速度投入进去,越快速度挣钱。
开发出单于地区的钱财,恐怕又是个一百万两不止。
难道把周家藏在地窖,按祖宗家法,非家族遭难,遇到过不去的槛,才能使用的银冬瓜挖出来?
“不行。”
周世明摇了摇头。
只怕很多族人不同意,需要自己详细的解释清楚。
但是不动用的话,周家账面上可以调动的白银不多了,难道眼睁睁的看着周家的份额下滑?
周世明有些懊悔。
当初不应该被王信诱惑,光想着快速挣钱。
要知道王信本事如此厉害,局面这般顺利的话,当初就应该约定,他们几家瓜分完,而不是为了快速获得钱财,搞了个集资入股。
当时的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
该死啊。
周世明越来越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