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泰昌大明 > 第103章 上架感言与一些闲谈(很长且有干货

第103章 上架感言与一些闲谈(很长且有干货(4 / 6)

【《明季北略》忠贤诬后父(张嫣他爹张国纪)谋立信王,欲兴大狱。王体乾曰:上凡事愦愦,独于兄弟夫妇间不薄,脱有变,吾辈无类矣。忠贤惧,乃杀甲士以灭口。】

【《明史纪事本末·崇祯治乱》熹宗天启七年八月,上不豫。时魏忠贤张甚,中外危栗。上召信王入见,谕以“吾弟当为尧舜之君”。】

基于以上,我将朱由校设定为一个悟性高(基于木匠活儿好)、好学、重视姊妹兄弟的好大儿。给他一个温柔的父亲,他又为什么不能成长为一个好孩子、好皇帝呢?

其他有历史原型的非原创人物的设定也基本比照,参考历史事实并适当演绎的逻辑。

比如李选侍,她的权力完全来自丈夫,泰昌捏住她,她就只是鹌鹑,有野心也没用。再比如魏忠贤,九千岁文化水平不高,但不是文盲,他野心勃勃,极度残忍,但并非不能用。

——————

再说说情节逻辑并回答一些读者的问题。

首先是耶稣会。

根据多方资料,我将耶稣会设定为派,即保守派、改革派与少壮派。为了让各代表人物出场并铺垫耶稣会行事的基本逻辑,我用了不少篇幅,引发争议,但我认为这是有必要的。因为很多人不了解甚至曲解海外传教士,以及他们与大明之间的相互关系。

部分读者对耶稣会的误解很深,甚至有人说耶稣会士凭着徐光启的便利偷了《永乐大典》去发展西方科技的。但事实是,《大典》的正本不知何处去(可能因为某次失火烧掉了),副本存留于皇史宬(司礼监管着),与其说徐光启汉奸,不如说九千岁卖国,而且《大典》嘉靖副本的大规模逸散发生在晚清,而非晚明。同时,《大典》是类书,和康熙年间编纂《古今图书集成》是一个性质的东西。《大典》记载的不是明朝的科技成果,而是宋、元及以前的历象、方舆、明伦、理学之类的东西。与其说是西方人窃取了大明的科技成果,不如说是窃取了大元、大宋的科技成功。

在当时,对于耶稣会人来说,大明王朝就是一个地上天国。返回欧洲的传教士也如此宣传大明。(当然,他们看到的是片面的,因为他们大多是有钱人,在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巨型繁华城市过着舒坦的日子,基本不会深入农村,结交的也是文人名仕。)如果大明持续存在,进行近代化改革,加入大航海的时代浪潮。东学西渐乃至驯化基督教也不是不可能,毕竟中华文明确有驯化各种宗教的先例。

其次是科技。

有读者觉得晚明时期发展蒸汽机不合理,但其实是很合理的。世界上第一台投入使用的蒸汽机,是英国人托马斯·纽科门(thomasnewen)于1705年发明的纽可门蒸汽机,作用是抽水。它的结构极度简单,一个蒸汽发生器(锅炉),一个冷凝汽缸,一套木结构的传动装置以及两个需要手动操作的阀门。对于1620年的大明王朝来说,纽可门蒸汽机没有任何技术难度,是造得出来的。1769年基于纽可门蒸汽机改良出的瓦特于也不是太复杂,最重要的是,早期蒸汽机没有前置科技,知识方面的瓶颈有且只有对气压和真空原理的认识。可以说只要能炼铁就能造。连橡胶都没用上。(橡胶的硫化工艺是1839年美国人发明的)。

阻碍蒸汽机的发明与大规模应用的不是知识和技术问题,而是经济和市场的问题。纽可门机的发明是为了降低矿场的抽水成本,而在晚明时期则没有这个需求。对于当时落后的采矿业来说,根本不需要靠什么蒸汽机来降低成本,因为成本本来就低,排水采矿用人和畜生就行了。

而瓦特机在英国的大规模应用则是因为英国用武力和倾销的手段,完全摧毁了印度地区的家庭手工业,将印度从顺差地区变成逆差地区(印度没有国家的概念)。这样巨大的廉价纺织品市场,是英国资本家将蒸汽机应用于纺织品生产的前提,印度要是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王朝,顶住了英国人的武力及经济殖民,工业革命说不定还得再晚上一段时间。

故此,我认为在1620年搞蒸汽机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主角是现代人,是了解气压和真空的原理的。只要能够开拓出本土或海外市场,就能够给这项技术打下大规模应用的经济基础,让科技掌握在文明手上,而不是一群去美洲剥原住民头皮的野蛮人手上。

所以基于以上两点,我是一定要写早期工业化和大航海的。

最新小说: 官路:从扫黑除恶开始 权力巅峰:我老婆是京圈大小姐 修仙万年归来 假少爷被赶回农村带妻儿逆袭人生 重生之东北小城风云录 重生1977,从断亲开始 灵气复苏:开局获得弑神之力 开局一首天下,塌房歌手引爆乐坛 带着Tom勇闯霍格沃茨 装甲师:开局校花错拿我甲斗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