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朱常洛唤道。
“奴婢在。”王安虽然一直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不过他的注意力始终放在皇上和太医这边儿。
“拿二百两银子过来。”朱常洛摆摆手。
刘和清知道,皇上这是要赏自己了。他赶忙起身下跪道:“臣叩谢圣上天恩。”
二百两银子对于品秩正五还没有太多灰色收入的刘和清来说不少了。但当他看到王安拿过来的二百两时,原本还不错的心情一下子就不好了。
那不是一盘总重为二百两的银锭,而是一张写着“二百两正”的宝钞。官方发的宝钞向来与废纸无异。
王安将“二百两正”递给刘和清,然后开口说道:“刘院使,这是一张兑票,您拿着这钱到内承运库去。承运库边儿上开了一个钱庄,在散衙之前的任何时间您都可以凭票兑款。”
兑票、钱庄?刘和清心下生疑。
“多谢王掌印。”刘和清站身起来,双手接过“二百两正”。
“二百两正”到手的一瞬间,指尖便传来间着麻与丝的触感。这东西不是纸做的!
“您要是觉得捧着二百两银子回去不妥帖,可以稍等一段时间。明年立春,朝阳门、阜成门、正阳门附近会开三家同样的钱庄。您可以到那些地方去兑。”王安提提醒道:“不过,这张兑票是不记名、没暗号的。也就是说,谁都可以提走这二百两银子,您可别弄丢了。”
“汇月日?”刘和清看着横写在兑票上的几个字。
“反着读,是日月汇。钱庄就叫这名儿。”王安纠正道。这几个字是从左往右横着,而非从上到下竖着写的。
“你也可以叫它银行。”朱常洛补充道。
历史上,最早把办理与银钱有关的大金融机构称为银行的著作,是1895年太平天国的洪仁轩所著的《资政新篇》。
“银行。”刘和清喃喃重复,捧着兑票径直离开了。他敏锐地意识到,无论这三家店铺叫什么,反正宫里是准备跟钱庄争利了。
刘和清走后,身为紫禁城大管家的王安关切地问道:“主子,您今天准备临幸哪一宫啊?”
“.”朱常洛抿了抿嘴。“有牌子吗?”
“有。”王安点点头,然后走到一个柜子旁边儿。他拉开抽屉,里面赫然放着一个盖了的红布木盘。
王安小心翼翼地将木盘取出来,端到皇上面前。“主子,请。”王安紧张地看着皇上。
“还真有啊!”朱常洛有些惊讶。
在明代,皇帝临幸妃子采取前朝的走宫制,即按照皇帝的心意前往妃子的宫殿,并没有清朝那种翻绿头签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