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问的怎么看,但都已经把劝进书信给他们传看了,说明汉王心里对劝进已经有了计较。
场面一时沉寂了片刻。
邓显鹤当先开口说道:“我大汉昔以反清复汉为旗,如今南京已复,南方半壁大半皆已驻满汉旗。值此时刻,大王正当进位九五,既应天下人心,又能厘定正统,宣示中国之天命已复我汉家!”
邓显鹤这话简单归纳一下,就是赶紧登基称帝,确定正统大义名分。
只要大汉这边称帝了,之后就能名正言顺的说伪清是鞑虏,还能让伪清那边的官绅集团认为天命已变,伪清这鞑虏王朝捡来的江山,也该到鼎革换代的时间了。
聂宇听罢继续问道:“若是孤以南京登基建国,会否太早了些”
袁名曜立刻说道:“不早不早,登基大事早有早的好,晚也有晚的妙。南京已经光复,南方人心不说尽归我大汉,那也尽慑我大汉,而且南京打下了,伪清已经不会再像之前轻视我大汉。就算大王不称帝,我大汉也已成伪清心腹之患。既如此,何不直接称帝,还能号召人心,宣示我大汉实为进取王朝,而非侥幸得国之怯懦反贼!”
聂宇微微点头,对登基称帝已经没有疑虑。他想了想,又接着问道:“既要称帝,那么国号又该怎么选”
称帝的国号、年号、日期等大事,应该都是内阁来讨论商定,但这时也可以先问问秘书阁的意见。
这也算是一种考校,回答的对错与否都没甚关系,反正也不会真问一下他们就做决定。
有个年轻秘书官忽然拱手回答:“臣以为既要称帝建国,国号可选定为大明。”
此话一出,众人哗然。
所有人齐刷刷看向那个建议改国号大明的人才。
发言的秘书官似也知道自己说的不太妥,连忙解释道:“大明虽为前朝国号,但前朝到底为我汉家王朝,民间百姓及反清义军多有知悉。而且大王又刚拜谒过明孝陵,前明太祖昔年便是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旗号。大王现在称帝建明,实则暗合复明,正呼应我大汉驱逐鞑虏、恢复汉家中华之功业!”
总结,大明在百姓那里知道的多,比他们大汉有市场。
改国号为大明,可以吸纳百姓和民间反清势力,包括天地会这些以反清复明为旗号的义军投奔。
不过,这些理由说完,很快有人出言反对,反对的人正是魏辅邦。
魏辅邦说道:“国号大明实为不妥,先不说吉不吉利的话,大明都是已经灭了一百多年的前朝。大王甚至不姓朱,如何能够复称大明,还是说等大王登基改了国号,再找一个朱家人共享社稷天下”
“这……”最先发言的那人瞬间有些哑口无言。
魏辅邦趁胜追击,继续说道:“大王,臣以为大明不可取,可以大周为新国号。毕竟,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也!”
虽然以周为国号的王朝,除了东西二周这两个正统的以外,剩下的普遍都是短命鬼。
北周、武周、后周、大周(张士诚)、吴周,没一个能活过百年的,就连活过五十年都够呛。
但这不代表周的国号有问题,只能是人不太行,北周那是鲜卑异族,武周那是牝鸡司晨,后周就不说了,一报还一报,张士诚的大周纯就是草台班子。
最近的吴周,那更是大汉奸加三姓家奴吴三桂称帝的国号,这样的无德之人也配坐天下
而大汉则不同,大汉的起家之路没有黑点,口号也是正的不能再正,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百姓尽皆拥护爱戴。
如此,立国号为大周,周朝天下八百年,伪清鞑虏堪堪一百五十载,压得死死的。
魏辅邦说完,袁名曜提出不同意见:“大周、大明,皆为旧号,既为旧号,那还是能不选用,就不选用。大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此为千秋伟业,应配以响亮国号。”
有人眼前一亮:“还是以大汉为国号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