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川再次点头:
“能源呢?”
能源是重中之重。
想要在上面建厂,和维持各种设备的运行,以及人在上面的生活。
没有能源是不行。
虽然火星上有煤,但前期肯定是用不上的。
“所以光伏板得单独运。”
李工点开一份能源测算表:
“我们设计了大型可折叠光伏阵列,一块板展开十二平方米,转化率23%,抗火星尘暴的涂层也试过了。前期建前哨站,最少得运两百块,再配十台储能电池组,基本能稳住机器人和制氧设备的用电。”
他话音刚落,孟川就问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来:
“如此算下来,这些东西要多少运力?”
李工深吸一口气,报出了那个惊人的数字:
“所有设备、机器人、光伏板加起来,光运到我们自己的空间站就得三百架星舰。”
“要是算上哨所的建材以及生命改造部的制氧机,保守估计得五百架。”
“再从空间站再转运到火星,同样还需要五百架。前后加起来,一千架星舰是底线。”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航天部总监脸色都白了:
“一千架?咱们现在满打满算才五十架星舰。都还不够我们在太空建空间站的。就算加班造,一年也未必能凑齐……”
孟川想要在地球和火星之间建一个空间站,作为中转站使用。
就这个空间站就需要一百架星舰。
航天部最少都还要三个月才能凑齐。
一千架星舰,就算随着建造技术的成熟,建造效率提升,以及利用星舰的回收循环使用。
也最少要两年才可以完工。
“等等,从空间站到火星,少了地球引力,理论上我们星舰不需要携带太多的燃烧能源,运载量是可以提升的啊!怎么从空间站到火星,还需要五百架?”
孟川突然问道。
“孟总,咱不能只计算地球引力的问题啊!我们还要计算我们的航程啊!我们距离火星最近的时候是5500万公里。而我们的空间站建立在500万公里的太空中。”
“从空间站到火星最近也还有5000万公里。”
“因为路程增加了,我们的星舰需要携带的燃料是不能减少的。”
孟川听后一阵尴尬。
他还真是问了一个很外行的问题。
“咳咳,其实也不用一下子凑齐一千架星舰。”
孟川轻咳一声,缓解了一下尴尬,这才说道:
“星舰不用等造新的,旧的轮换着用。地球到空间站,空间站到火星,搞三班倒。机器人和机器狗先运一半,五千台负重机器人、五千台挖掘狗,再加十条生产线和光伏板,先把前哨站的架子搭起来。剩下的后续补运。”
李工点点头。
但航天部的负责人,站起来说道:
“孟总,我还要补充一点,目前我们地球距离火星还不是最近的时候。”
“火星和地球都是绕着太阳公转的,每26个月出现一次地球和火星的汇合周期。”
“也就是地球和火星相距5500万公里。这个汇合周期需要三个月后才出现,且只维持25个月。”
孟川点点头:
“那正好啊!这三个月内,我们全力修建空间站,把所有的物资都运上去,三个月后再从空间站运往火星。”
“不!留给我们的时间没有三个月了。我们要提前45天发射,我们星舰运用的双峰核推进系统,最快也要45天才能到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