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第四天清晨,第一缕微弱的自然光终于透了进来——那是真正的出口!众人爆发出一阵欢呼,连日来的疲惫仿佛一下子烟消云散。
当他们从真正的入口踏出时,瞧见了不远处的几匹马匹和犴达罕。众人来不及休息,接着在入口处一番忙碌,清理一些碍事的巨石。
待到整个入口处清理完毕,人群停歇了一日之后,开始往带来的爬犁上搬运木材。好在鬼子当初留下的绞盘机还能用,这让众人节省了不少体力。
只是这阴干多年的百年红松重量也不轻,一棵胸径达0.8米,长6米的红松就重达一吨多重。一行人加上五匹马匹和犴达罕,最多也只能搬运15根,其中大多数还是以犴达罕为主。
也亏得几个爬犁结实,要不然也承受不住这重量。搬运好之后,众人紧接着往回赶。这回程可要比来时慢了很多。满打满算一个来回,再加上搬运和休息,怎么也需要个十五六天。
回到山谷,人群休息了一天,接着出发。这次金戈没有再跟着,之前是为了给几人引路,顺带排除下地下工事的安全隐患。
眼瞅着众人逐渐远离,他也打发走一群瞧热闹的小人儿,开始忙着开凿山体。
首先还是火烧山体,给冷冻的岩石加温。原本坚硬似铁、泛着冷冽青光的岩壁,在烈火的舔舐下,渐渐有了松动的迹象。
细微的裂纹从火势最猛处起始,像蛛网般迅速向四周蔓延,偶尔有小块碎石因受热不均而崩落,砸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溅起几点火星。
他紧盯着火势,手中的长柄铁钩不时拨动燃烧的柴堆,确保火力均匀分布在关键位置。待到岩石被烧得通红透亮,表面的冰层化作袅袅白雾升腾而起,他赶忙将早已备好的冷水猛地浇上去。
“滋啦——”一阵浓烈的水汽磅礴涌起,滚烫的石头遇冷骤缩,发出痛苦的呻吟,更多的裂缝应运而生,大块的山石开始剥离主体,轰隆隆地坍塌下来。
趁着这股劲头,金戈一拥而上,挥舞着铁锤、钢钎,对准那些松动的部位奋力敲打。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在山谷内回荡,每一下都震落许多碎屑。
一些巨大的石块则被其撬动到一边,或是直接被收入空间。这入口处本就是一处裂缝,山体也不是很厚,没几天就被金戈彻底打开。
裂缝处被打开之后,他依着钢铁大门的尺寸,在两侧的山体上开凿凹槽,最后把门框和横梁镶嵌进去。至于安装,则是等搬运木材的人群回来再说。
可他也没有闲着,而是将收取的一些巨石,按照岩石纹路的走向,分割成带有榫卯结构的小块。随后用油锯将搬运回来的原木修整成为厚达30厘米的板状,四周和表面留有榫卯接口。
至于油锯是从哪里得来的,自然是从县城那里换取来的。
这些木板能够完好的包裹住钢铁大门。待一行人回来,众人齐心协力将大门安装好,再用木板包裹。遗留的在木板表面的榫卯接口,完美的与石块结合。当其关上大门,大门表面伪装的石块与山体融合,瞧不出一丝端倪。</p>